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研
2665 4
2006-05-10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考研过程当中,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心态一定要平稳。平稳的心态意味着,不能大起大落、不能精神亢奋、情绪高涨,也不能精神萎靡、一蹶不振。不仅如此,心中还不能对身边的“杂事”有过多的关注,对身边那些无可无不可的事情采取一种顺起自然的心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根本不用费心机。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为最理想的境界矣。还有一句古人说的话,就是: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记得有一段时间感觉非常不错,每天一早走在去自修室的路上,每天晚上一个人沿着空空的校园道路走回宿舍的时候,有一种“豪壮”的感觉,那种感觉似乎有点“悲壮”,之所以说是“悲壮”其实是一种孤芳自赏,因为心里就默默念着:“我现在在别人眼中看来是辛苦的,是艰辛的,但是我得到的结果将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好!”那种感觉很难名状,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言传:记得有几次晚上看得很晚,而且一天下来都挺疲倦的,但是当我一个人走在校道上,抬头看看深邃的黑夜以及周围明亮的灯火,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竟然有一种喜悦满足的感觉。还有,当白天走在熙熙攘攘的道路中的时候,身边的人们纷纷从旁边经过,那个时候感觉上身边这些人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不会注意他们的言语,不会关心他们的举动,好像就是“芸芸众生之中,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感觉。这段时间确实是我感觉最好的一段时间,不过时间不长,可能就一个多星期吧,后来就很少有这种感觉了。当然,这种感觉好比是状态的颠峰,经历过就行了,没必要强求一直保持,只要平稳就好。

很多人在决定考研之初雄心勃勃,热火朝天,恨不得马上就把书看完,于是在刚开始的个把星期里面一轮猛冲,可以看书复习得很疯狂,也很带劲儿。然而很快就萎靡下来了,因为人不可能长时间保持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不需要你一段时间很亢奋,每天可以看书16小时,但是又一段时间很低颓,只能看5、6小时而且还效率不高,需要的是能够保持每天状态平稳地看上10个小时左右就足矣。心血来潮很容易,细水长流、铁柱磨针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5-10 22:29:00

心诚则灵

在我看来,决定考研最终能否如愿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心态,我自己体会很深的就是高考与这次考研的两次不同的结果。记得四年以前的高考,现在想起来考试那三天(是三天还是几天记不太清楚了)是浑噩的,考试的时候基本不在状态,连我妈妈事后也说我那时好像很大压力。结果不言而喻,高考失败了,去不了心仪的人民大学。但是这次考研明显不同了,是因为自己意识到心理状态如何是十分影响复习以及临场发挥的。所谓“复习千日,考试一时”,为什么不调整好心态,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考试呢?这个道理也许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要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我觉得这次做得最好的就是“自我心理暗示”。记得刚开始复习的时候,人们问到我“你考哪里啊”,我总是没有多大底气地回答“考外省吧”;然后人们接着问“那是哪里呢”,我说“北京吧”;之后人们又问“哦!?厉害喔!那是哪个大学啊?”这时我才不太自信地回答他们“可能人大吧。”但是慢慢地发现,虽然伴随着别人的“惊叹声”(要知道我们学校与人民大学差距有多大,就知道为什么有这种“惊叹声”了,而之前还没有人考到人大去),但是这样的回答一点不能增加自己的信心。后来我有意无意地换了一种回答方式,当人们问及这样的问题时,我总是响亮地回答他们“人民大学!”当他们又“惊叹”的时候,我不再“羞涩地”,而是“自信地”报以点头微笑。很快,我发现我自己的信心被调动起来了。当我响亮地告诉别人我考的是人民大学的时候,等于是在告诉他们“我一定能考到人大”。当我经常对别人重复同一句话之后,我发现连我自己都“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考到人大”,尽管之前我们这里甚至没有人能够考出外省的高校,而考取本地并非一流院校的人也寥寥无几!我想到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描述这种感觉:“要‘欺骗’自己,首先要‘欺骗’得了别人;而当你说服了别人,同时你就说服了自己。”正所谓“三人成虎”,“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或者说即使“谎言”也许还是“谎言”,但是相信的人却多了。

还有一个心理暗示。当考试临近最后1个月的时候,我意识到是时候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高峰”了,是时候把自己的“潜力”激发成“活力”了,于是我有意识地自己给自己加油。每天一早在我走出住处的第一步的时候,我总要做一个“仪式”:右手紧握拳头,然后“狠狠地”从腰间向前击出(其实就像一些足球运动员进球以后的庆祝动作),并伴随一声响亮的“yes!”或者心里默默念一句:“行啊!你今天行啊!”说来也奇怪,每天当我做完这个动作以后,我发现我总是能够马上信心百倍,同时精力充沛,活力满盈!真的。即使每天的复习工作有12小时之多,尽管晚上休息得也不多,但是真的不会觉得疲倦和懈怠,只要每天一早“那一下”就行了。说实话,以前我是不太相信自我激励和自我暗示之类的,总是觉得自己跟自己说话有什么用呢?自言自语不是傻瓜吗?而且以前试过也没有作用。但是经过这次以后我发现以前之所以不得其效是因为我自己不得要领而已,如果自我暗示做的恰好的话确实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自我暗示以后,我发现自己的心态由于自信心的加强而平稳了许多,而且不会由于遇到一些困难就轻言放弃。记得初试那两天每次进考场我都是微笑着进去的,并且是微笑着出来的,而这种微笑并不是自己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我还记得在我一个考场的有一个同学也是考北京的,那时候我还甚至微笑着走过去跟他握了握手,说“北京见!”其实如果你问我是不是自己就真的是这么“信心大得近乎自大自傲”呢?说实话,也不是,其实如果说心底话我是不能确定自己有几成把握能考上的,或者说我对自己能否考上并不报乐观的态度,甚至自己根本没有去想到底是否能够考到。但是,与其在考前惊恐于“自己能否考上”“考不上怎么办”“他们都很强,我复习得不充分”等等这些问题,不如干脆“蒙骗”自己一会儿,反正复习得如何是既定的,是无法改变的,自信地去考是考,不自信地去考也是考,为什么不自信呢?所以说,自己的心理暗示有一部分原因是基于这种考虑的。有时候想想,当时的自己似乎“催眠了”自己,催眠得把所有积极的、有利于发挥的因素都调动出来,而把一切消极的、阻碍自己的因素统统压制了。老实说,在考前大概1个月的时候我就发现,专业课和政治的有些个别部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时间复习得到的,如果这时候干着急、急躁是没有半点帮助的,甚至会影响心态导致前功尽弃。于是我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其实专业课没有复习到的都是一些十分冷门、按照过去的出题习惯(只能说是“过去的”,因此实际是一种“适应性预期”,而非“理性预期”)出题概率基本没有的题;而政治的部分则是凭借自己“侃大山”的能力能够补救的。而更重要的是,如果因为急躁、不安、惶恐有些部分没有能够复习到而影响了平稳的心态,影响了之前确定的“考前一个月进行一次最后的回顾”计划的实施,未免因小失大了。当时自己想的一句简单的话就是:“既然不能把剩下的没看过的看完,不如把之前看过的重温一遍,巩固夯实。”事后发现,这个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句,这样做并不是鼓励我们可以有“侥幸过关的心理”,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只看所谓的“重点”(其实所谓“重点不重点”的东西是很主观的!搞不好是一种“自欺”),而是说,当我们遇到我们不能改变客观现实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考虑一下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思维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0 22:30:00

打败心中的“撒旦”

说完心理暗示说一下克服自己心中的“撒旦”。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大意):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意思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被自己心中的“撒旦”所打败,是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这个道理之前我也听过,也明白这个道理(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但是真正理解并体会到这个道理却是我在考研的一年当中。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我之前平时较少坚持长时间跑长跑,因此一直觉得跑五圈2000米就够了,也到了我的“极限”了。但是我为了锻炼我的“意志力”,也为了看看我自己的“极限”是否就真的只有2000米,我跟自己说“要跑10圈”。于是当我开始跑步的时候,先跑了几天5圈,然后又跑了8圈几天,最后又过了一个星期左右我就发现自己能够跑10圈了。有如,有一段时间我游泳的“上限”是一口气游1000米,大概游半小时而不歇脚。有一次我突然心血来潮,跟自己说“游个2000米吧”,于是就做到了,足足不停地游了一个小时(当然,之后再也没有能够试过)。于是我意识到,之前自己跟自己说(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这个任务太难了,明显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其实是我心中的“撒旦”,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没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我们“以为”我们没有能力。当然,当我游2000米的时候,我并没有去想“2000米啊,整整是我平常距离的两倍啊!”因为那样只会令自己退缩和胆怯。我仅仅是在想“游过了1000米,我每前进一米都是对自己的突破,都是在创造自己的记录”,不想最后的结果,仅仅想着“坚持了一百米,再游一百米吧”,于是最后就做到了。我想这跟考研是一样的,如果仅仅整天想着自己跟目标有多大多远的距离,自己是如何如何的不行,这样的心态是无益于考研,与其那样,为何不尝试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呢?正所谓“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我发现在跑长跑、游泳和考研过程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很多东西在长跑、游泳中感悟出来之后完全可以有助于我们的复习。大家也许都知道,跑长跑中间有一段时间是十分辛苦的,大概跑10圈的话可能在第45圈出现,我谓之“瓶颈”,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在这个阶段放弃。但是其实只要我们坚持一下,咬咬牙,突破瓶颈以后我们会发现之后的上升空间原来是如此的广阔,直观地说就是后面那5圈基本上跑起来不费力气。我想考研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阶段是我们的低潮期,这时候无论我们怎样努力似乎都无法解决困难和突破极限,在这个时候是很容易放弃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通过这次经历以后,我终于明白并体会到了那个道理:“只要你认为你自己行,只要你努力并且坚持,就一定行!”这句话也许有些唯心,或者说这句话如果要成立的话当中还应该添加一些“条件”和“限定”,但是我想这句话基本上是错不了的。其实如果用马哲的话来讲,无非就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能够做成,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而已。退一步讲,即使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把目标设定在自己(以为的)“极限”之上,至少也能达到“求上得中,求中得下”的效果,起码自己是突破了自己。这次考研最终能够如愿,更加坚定了我对这个道理的笃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0 22:31:00

拾遗

有一个道理我是从这次经历中悟出的,那就是:最平凡的、最简单的道理其实就是最深刻、最有效的真理!平常我们总是希望找寻一些所谓的“成功之道”、“秘诀、经验”等等,而对一些我们平常就知晓了解的所谓“大道理”不屑一顾。但是如果当你真正理解了那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的内涵以后你会猛然发现:其实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最深刻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坚持就是胜利”,但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吗?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不能改变事情,那我就应该改变对待事情的态度”,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我们都知道“应该自信”,但是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一些道理,但是有些人“实践”了这些道理,所以最后做成了;另外的那些人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所以最后没有做成——这就是成功和失败的“鸿沟”,既浅缓易涉,又深急难渡,只在一念之间。

很多人在备考之前一般都认为:名校很难考,因为专业课难,信息不对称,外校容易受歧视甚至被“黑”了等等。很多人被这样的一种人为地、主观臆想的观念所笼罩,即使你跟他怎样解释,他依然给你举出很多例子和“证据”证明他们的观点。于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不断地被自己提出的“证据”所“说服”,在不断的自我暗示当中,强化了那个“名校很难考”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深深在脑海里扎下了根,最后要么放弃名校,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些他们认为“保险和稳妥”的院校;要么即使是坚持考名校,但是终日惶惶不安,惴惴然不能静心。对于究竟外校(名校)是否真的难考,考外校(名校)所面临的不利之处等问题我也不再赘言,相信读者了解不少,自己也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是,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沉浸在自己的想象、猜想、臆断当中,并且不断有意无意当中强化了一些自我暗示,而这些自我暗示是消极的、对复习毫无帮助的。与其是这样,为何不抽脱出来,认认真真地复习呢?已经有过来人以其亲身经验不止一次地提醒后来者:“不要把考名校想象得很难很难,真正的过程远比你想象当中容易。因为能够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从头到尾地坚持下来考研的人是没有多少的,有人说只有二分之一,有人说甚至没有一半。”我想当中的原因很多,有的人仅仅因为复习过程当中出现一些困难暂时不能解决而丧失了信心,就放弃了考研;有的人却是被自己的上述那些消极的心理暗示所吓倒了,也放弃了;有的人因为找到工作而放弃了等等,原因不一而足。其实要说考研的经验是什么,我会说:“其实很简单,一个是‘坚持’,另外一个是‘信心’。”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能够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那么你就能够坚持下来;而一旦你能够坚持下来,尤其是当你克服了一些复习当中心理上、知识上的困难以后,你的信心会更加的足,促使你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劳逸结合。劳逸结合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当真正叫他每天(或者每隔2、3天吧)抽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出来做运动的话,没有多少人能够持之以恒地做到,总是容易把运动时间让位于某条数学题或者某几篇阅读,不自然就会觉得运动有点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至于个中原因每个人都知道,没必要分析道明,反正依然是那句话:道理虽然简单,但是真正按照道理来做的人却很少,而往往最简单易见的道理却是最深刻的,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这就涉及个人的耐力如何了。反正那时候我是坚持每个星期抽出两天下午半个小时游泳的,即放松了大脑,又锻炼了身体,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0 22:32:00

后记

洋洋洒洒写了近有万字,希望不全是废话。最后总结了一些自己觉得最重要和关键的深刻感受,放在最后:

1.很多时候我们都“明白”“知道”很多道理,这些道理显得很“简单”、很朴素,甚至朴素得觉得很“老土”,但是正是这些“老生常谈”的道理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只要我们做到了就能成功。譬如“坚持、自信”但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所以他们依然没有成功。

2.精神(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可以很大,不妨多做自我暗示。

3.坚持就是胜利。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并且坚持做下去,你就一定能够做成。

4.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做到,而只是我们“以为”我们没有能力而已。

5.不妨给自己提高一点要求。正所谓“求乎于上得乎于中,求乎于中得乎于下”。

6.行百里者半九十。无论你准备了多久,无论你离考试那天有多近,只要你还没有到考试那天,你就必须坚持下去,否则先前无论做了什么都是徒劳,前功尽弃!

7.保持良好、平稳的心态而不大起大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理想的心理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