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我学长的考研经历,呵呵~~今天火大了,没好好自习,一会去看书。
一起加油吧~~~
先自我介绍下, 我是材料大四的. 跨省跨校跨专业, 考的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西方经济学. 这边现在知名度不够, 所以可能很多同学都不了解. 我下面介绍下
吧.
大家都知道: 北大本部招收经济类研究生的地方有三个:
光华管理学院 (GSM)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CCER)
经济学院
现在又有了汇丰商学院.(就是原来的北大深圳商学院, 汇丰捐了1.5亿.)
相比之下, 感觉经济学院现在比较落后.. 一般都是戏称: 经院是共军, 光华是国
军, 中心是美军, 后来又加上了汇丰是特种部队. 主要是指师资上的. 具体有兴趣
的人可以去google.
说实话, 光华中心固然好, 但风险实在太大. 光华金融每年800多人去竞争30多
个名额. 中心稍好, 300多人竞争20多个名额. 相对来说, 汇丰这边毕竟名头不响,
知道的人不多. 另外, 光华和中心的专业课题比较难, 压分比较狠, 是公认的事
实.
另一方面, 汇丰这边所带来的效用不比光华差. 第一届汇丰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
18.5万元.光华是19万貌似, 所以相差不多. 另外, 汇丰这边是双硕士: 北京大学
经济学硕士和香港大学金融学硕士. 以后去香港也是比较方便, 很有吸引力.
另外, 其它的几个学校这里也给大家说一说我的看法. 五道口的题比较文科型,
以后进**机关的多. 中财现在有个CEMA, 是邹恒甫拉了N位牛人办的(有好几
位诺贝尔奖得主), 名声还不响, 是个机会. 上交新建的是SAIF高级金融学院, 拉
了麻省的王江回来, 也是很牛. 这个项目去年才开, 值得关注, 就业估计必然牛.
开始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在大三之前, 我考过了GRE和托福, 准备申请美国. 我
是学材料的, 需要做很多实验. 这个时候我愈发的觉得我自己不大喜欢那些专业
课, 更不大喜欢那些实验. 材料本身这个学科是很有前途的, 但是这个学科和我
不match! 学到大三了, 才发现这一点, 真的是极其痛苦的事情.
那个时候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正好在招海外实习生, 我通过了
严格的三轮面试, 幸运的成为了实习生候选人, 我们一起去北京开新人会, 认识
了很多经管类的朋友. 和他们的交谈使我对人生的看法, 对经济学的了解都很有
改变. 回来之后就联系实习, 那个时候我也在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这本书读
的我是如痴如醉. 完全改变了我对经济学的看法. 我发现, 经济学是一种既重视
理性思考, 也不失人文精神的科学. 和我的兴趣, 和我的长处都很配的上. 我于是
开始考虑考研的事情.
考哪呢? 当时考过GRE的自己有点不自量力, 觉得GRE都考了还怕啥考试? 考
研不过是个过场.. 实践证明我错了,这是后话. 当时觉得那就北清复交咯. 北清
复交里面再筛选下, 就北清好了. 觉得经济北大还是好点, 北大最好的地方就光
华了, 那就光华金融了. 好吧.
就在那个时候AIESEC的实习也联系上了, 我的负责人Helen就问我. 我在那个时
候实际上还没有想好是安稳的签实习合同, 还是去考研. 毕竟, 要放弃辛苦考来
的GRE和TOEFL, 放弃这么好的海外实习机会, 真的是很痛苦的事情. 而且考研
毕竟存在风险. 但是那个时候想, 如果去了实习, 回来就接着申请美国的PhD. 就
算全奖让我读五年我不喜欢的学科的PhD, 还不如考不上再考一年去一个自己
能喜欢的地方. 最后痛苦的放弃了. 这件事情让Helen很伤心, 当然最后我们和好
了, 是很好的朋友, 但是当时我真的也很内疚.另一方面, 自己也真的是佩服自己
的勇气. 能舍得这些, 来追寻自己还不确定的梦. 后来考研的时候我就想, 自己
已经放弃了这么多, 如果不努力, 如何对得起那些我所放弃的?
既然准备考, 那就开始准备. 那个时候大概是快五月了, 中间还经历过地震的风
波, 断断续续的看着. 一直到六月份要准备考试, 七月份我们学院的实习. 这些事
情都挺占用精力的, 所以再这段时间内, 我其实花在准备考研上的时间也不多,
效率更是无从提起. 在这一阶段少看了一点数学, 看了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
代观点>, 和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关于这些书, 我也在后面细细评价.
不过在这段时间内我做出了一个很英明的决定, 就是不考光华, 而是考汇丰. 有
两个原因, 一是女朋友打算毕业申请香港, 那我就去深圳咯. 二是, 经过我看了这
么长时间的书, 发现考光华的难度了.. 和GRE不是一个层次的. 考汇丰(当时还
叫深圳商学院)的人数显然少的多, 风险没有光华高. 我虽然有北大情结, 但是没
有光华情结. 北大更主要的是精神, 未名湖啥的, 不过是一种象征. 我当时安慰自
己, 未名湖夏天蚊子咬, 冬天冷了吧唧也不好常去. 博雅塔? 大雁塔历史这么久
的我都不咋爬呢. 呵呵也是一种阿Q精神罢.
写到这里, 我想跟以后想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说: 关于考研还是工作, 考哪的问题
有人图安稳考本校, 有人奋勇报外校, 都无所谓, 主要是自己先要了解自己的实
力. 这个实力, 不仅仅是指你学习的能力, 还要包括你心智的成熟. 你能否经得起
寂寞, 能否忍受孤独? 能否在失败后继续爬起来? 能否经受住外界的诱惑? 这些
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另外, 地域, 行业之类都是要考虑的. 你的家人或许希望你如
何如何, 你的女朋友或许希望你如何如何, 你能否坚持住自我, 还是去妥协? 如
果有同学在你考研的时候告诉你他签了哪哪哪, 你会不会动心?
真的, 这类问题很多很多. 如果你考试前不把这些东西考虑清楚, 那么很难说, 你
在考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 你会如何抉择. 你到时候就会很犹豫痛苦.
这种犹豫痛苦其实是最无谓而且最耗精力的. 所以我说, 你一定要想好. 想好之
后, 除非重大事件不要改变自己的计划.
决定了, 那就好好努力. 我当时在一村租了个房子, 这样上自习也方便, 也安静.
开始孤独的考研路. 为什么说是孤独的? 我觉得交大人似乎更倾向于安稳, 而不
是改变. 考外校的人并不是很多, 跟我考一个方向的人也寥寥无几. 我就是这样
开始了考研的生活, 不过当时女朋友经常鼓励我, 陪着我.
那时是8月份了, 刚刚过完生日的我已经19岁了. 回想这几年多少有些感伤, 再来
一年就要离开交大了. 对我而言, 我很感激交大给我带来的一切. 但是我似乎并
不适合这个地方. 我不喜欢但是热爱交大, 这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感受. 我每天
早上就去中二楼看书, 当时做李永乐的数学加上看曼昆的宏观. 最开始的时候晚
上回家吃饭, 后来也就不回了. 觉得时间很紧张, 还是得加紧进度.
当时做李永乐的书, 做的挺慢的.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 我每一道题都要自己认真
做. 这实在是吸取了高考的教训. 数学的题并不能算难, 但是要想做的完美并不
容易. 我原来就比较马虎, 粗心, 很多题都是会做的, 但会做不等于能得到全分.
我后来在想, 80%的题都是很基础的题, 如果这些题能做完美, 那么你就能得
120. 可是为什么大家都不能呢? 我宁可花一个月两个月苦功夫, 把做题的准确
率提高上去, 然后再做其它的题. 实践证明这样的策略很正确. 记住, 数学要做
题, 但不能滥做. 做完题要思考, 总结.
那个时候政治的红宝书已经出来了, 我大概看了看. 当时并没有下多大功夫看这
个. 任汝芬老师的序列一当时也买了, 但是也没有细看. 当时总觉得政治不着急,
到10月份看就好. 这个其实因人而异, 有的人想报不报暑假班的问题. 我的看法
是, 课有必要听, 但是没有必要非得去上课, 可以听录音就行. 说实话, 你去上课
难道是冲着看那几个老头子在讲台上晃? 没必要, 我当时都是在知识宝库论坛的
FTP上下载的音频文件自己听. 虽然是盗版, 但是方便很多. 大夏天的去折腾实
在划不来了, 网络时代, 应该有这个时代的解决方式. 你得能够有效搜索信息, 利
用信息.
很快就开学了, 开学就要上课. 上课就要做实验. 对我来说, 翘课比较容易. 毕竟
从大一开始我的翘课生涯就开始了. 但是实验就是非常讨厌的事情, 那个时候对
材料已经没兴趣, 每次做实验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哦, 别人画个图, 我
就跟着画. 实验报告就用ctrl+c, ctrl+v来搞定就好了. 但是没有办法, 很多时候你
不能同时做好两件事. 你的时间有限, 那么只有把你的时间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去. 记住, 当你做了一些没有价值的事情时, 并不是说你做的事情有多坏, 而是你
无法把这些时间放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了.
那个时候宏观微观总算大概都看完一遍了, 但是感觉一遍过后, 心里还是很空.
我拿起光华, 中心或是汇丰这边的真题一看, 还是一点眉目都没有. 那没办法, 既
然一遍不行, 那就继续看咯. 反正时间还是来的及的. 第二遍看范里安的微观, 看
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 又有很多的新认识. 说实话, 这种东西, 我自己看肯定不
如听课效果好, 但是没办法, 别人一遍那我就多看几遍好了, 很多时候要正视自
己的不足. 看多恩布什的宏观同时我还看了张延的讲义, 这份讲义写的很好, 基
本能把多恩布什书中的知识穿起来讲透, 对我帮助很大. 看完多恩布什之后看萨
克斯的<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 是另一种思路, 也非常有启发. 同时微观方面
做十八讲课后题, 认真思考. 这一段感觉自己的提高很大. 基本到了11月, 看往年
的考题就发现能有思路了, 不像原来摸不着头脑的那种感觉.
写到这里, 觉得自己写的很凌乱, 还是希望考研的朋友能够坚持看下去吧, 希望
对你们有帮助.
这个时候天气还暖和, 自己有的时候就在租的房子里, 有的时候去学校自习. 看
着梧桐树渐渐落下的黄叶, 不禁感慨, 明年此时, 自己所看到的, 却是如何一番景
象呢? 时间的流逝, 总是让人感伤的话题. 不过我现在对那个场面记忆如新, 在
多年后, 无论我是在哪里, 当秋天来时都会想起交大的梧桐道, 毕竟, 这是有我最
美好的四年大学时光.
其实后面的生活都和前面类似, 一天接着一天, 波澜不惊的. 有的时候情绪会有
波动, 但是我这人是个心特别宽的人. 很多事情可能睡一觉就过去了, 所以也没
什么. 有的时候真的累了倦了, 就睡睡觉, 玩会游戏. 看看书, 我当时还经常看一
些很杂的书. 我下面列出来好了. 其实很多书一旦你看进去了, 意境是无穷的. 像
三国的计谋, 红楼的语言, 都是无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