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3797 10
2006-05-13

从一般的价值导向看,中国文化体现了一种单向度和等级的特征,是一种强势文化,实质是为强势服务。具体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等级文化.无论是在家族层面,还是在社会和国家层面,中国文化都表现出强烈的等级性。

第二,强势文化.中国文化本质是为强势服务的,这也是文化等级性的一个必然结果.对强者而言,是权利大于义务;对弱者而言,是义务大于权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反过来是绝对不行的。

第三,静态文化.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顽固特点。虽有局部变革,但不是实质创新.中国文化缺乏创新,根本原因是外在力量的压抑,尤其是强势利益集团的压抑。创新意味着对传统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所以,创新总会遭到原有利益集团的抵制和摧残。除非创新结果对强势集团有利.

第四,人治文化.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本质是人治社会,文化上必然是人治文化。因为人治为统治者提供了极大地掠夺空间,而法治则不能,因为法治对统治者也是一种约束。所以,专制制度与人治文化是相伴而生的。人治文化是专制制度的寄生物,专制制度是人治文化的进一步推演。

第五,礼仪文化。中国文化中礼的表现十分丰富,在中国,“礼”体现的本质是不平等,是封建等级制度。“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利益的提防,这种礼是无理的。

当代转型期,中国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上,以上种种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在根本是与民主、法治社会的目标是冲突的。

结论:当前的中国文化框架不能容纳民主和法治,所以,要实现法治的目标,必须加快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新,只有先实现了“文化革命”,修正了既有文化框架,才谈得上法治、民主。

请“偏好者”就此问题多提建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5-13 17:11:00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强调儒家治国,儒家讲究提高人的自身修养,而不是从外部去约束,与法家背道而驰。人天生是自私的,并不是谁都可以当君子、圣人

不同学说之间的争论和矛盾有利于人类文化整体的发展,废黜其他学说使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可以说,当年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害了中国几千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3 18:23:00
儒家文化的约束现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国和谐发展的一大思想包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3 22:09:00

认识到文化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以及对制度的约束,或者是作为制度的一部分,这并不罕见。难得的是,如何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加入文化的因素,并且使之成为一个可证伪的变量。我们可以说任何行为都与文化相关,但是这是科学的理论吗?不是的。正因为建模的困难,所以Kreps(1990)这篇在现在看来似乎非常简单的文章,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大的进展。

如果大家可以介绍一些利用文化因素建模的好文章,我相信比我们泛泛地探讨文化的性质以及作用要好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4 09:09:00

文化建模难度之所以大,是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无法界定,就像你很难对交易费用建模。我们可以尝试对其他一些因素建模,比如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但是现在生活中找不到只有“这种文化”,没有“其他文化”的情况。

另外我不同意儒家文化误国,比较诸子百家,儒家比“小国寡民”的老子,“无为而治”的庄子,严刑峻法的韩非子更适合治国,现实社会中历史的选择永远是正确。而且儒家的很多仁爱思想对社会和谐有很大好处,问题就是”五四“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位,民众没有精神寄托和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4 09:50:00
大家都动手找一些文化建模的文章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