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8913 33
2010-09-02
论大同思想的出处(ZT)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篇文章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究竟归属哪一家,众说纷纭。马克思说,怀疑一切。怀疑是因为不像儒家思想,我非常怀疑这是出于儒家吗?大同思想很多学者都论证是墨家思想。真相只有一个,我也认为是属于墨家思想。

    世之显学
    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荀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战国时代,墨家和儒家同为显学。就像猫竖起尾巴是生气,狗竖起尾巴是欢喜,儒墨显学思想相异。
    现在让我们看看两个学派的差异吧。

    墨家:兼爱与利
     说起这家学说,我刚开始老想起兼爱非攻,后来读了《墨子全译》,才知道这种认识是肤浅的,以《兼爱中》的兼相愛,交相利一言说出了墨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墨家的学说是主张爱无等差,言如何明利用利。
     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墨子·法仪》)
     墨者有巨子腹暾,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暾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弗诛,腹暾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去私》)
     过去的法律是一种维护奴隶贵族的法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礼记·曲礼》)。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搜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左传》)奴隶贵族认为会破坏等级制度,失去他们的特权,会有八佾舞于庭的事件出现。刚开始晋国的叔向也和孔仲尼说类似的话,因为子产铸刑书,让百姓知道法律,叔向认为做法错误,子产回信说:“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在西方有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在东方有中国子产铸刑书。子产为了挽救郑国混乱的政治,公布法律条文,也和十二铜表法一样维护贵族利益,让百姓知道法律,令贵族不敢滥用权力,达到稳定局势的作用,以救世也。
     墨家学说有平民性质,墨家认为法律不可无偏袒。基于爱无等差的思想。获,人 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墨子·小取》)。获和臧分别是男奴和女奴,墨家破天荒地承认他们是人,即使在古希腊这样充满理想的社会,也不承认奴隶是人。

    儒家:礼乐和仁德
     儒家的思想主张是礼乐和仁德。何为礼乐?周之礼乐重在亲亲尊尊。孔子说:“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儒家标榜自己秉承夏商周三代典籍文物,因此仲尼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因此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时代,欲恢复周代亲亲尊尊的社会,恢复周代的宗法制以达到礼乐有序,做到仁而好礼。何为仁德,仁者爱人(孔子语),爱有等差(孟子语)。他对当时的社会感到失望,提倡恢复周朝礼乐,做个有仁德的君子。西汉时,汉宣帝重用酷吏稳固江山,太子刘奭认为父皇施政过于严苛,请求汉宣帝多重用儒生,汉宣帝训斥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从这一点看出外儒内法的实质,也说明了儒家的终极目标是周政,即周公之政。先秦儒家最推崇的圣人也是周公。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第七》),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学道家学说的人说怎么觉得像老顽固。孔孟之道是一脉相承,到战国时候,孟子还提倡周代的井田制。孟子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惶惶然若丧家之犬。而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废井田开阡陌,一个个法家人物用流血换来变法的失败或成功,也给后世留下“恶法”、“刻薄寡恩”的名声,让人想起马克思的话,恶,是历史的推动力。   

【文章较长,接2-9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2 12:31:11
  回到我要说的主题,大同思想的来源,真的属于儒家吗?现在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凡是儒家的缺陷都说是统治者扭曲的,儒家的优点被埋没了。如果将一颗弹珠埋在土里,再过一万年也不会发芽,但是如果将一粒种子放在土里,就会发芽。这是为什么?因为弹珠和种子的内部条件有差别造成,形成同样的土壤不同的情况,如果儒家不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会取得独尊地位吗?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第十八》)这些长幼之节、君臣之义都是有等级的。儒家和法家能够合作,形成外儒内法,是因为儒法的理想都是有阶级的社会,只不过一个温和一个严峻。儒家向往夏商周的社会,法家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孔子也说过:“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论语·八佾篇第三》),他心中是很在意君主的权威,而韩非子说:“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子·六反》),韩非子也是提倡忠君,不过是绝对忠君,法家比儒家跨更大一步。自从进入夏朝起,中国就有君权,分为王权和皇权。这是他们合作的基础。儒法两家也提倡礼,所以秦始皇出巡的时候才那么声势浩大。

    儒家喜欢的夏商周社会是有贵族等级,奴隶贵族的职位是世袭的,和大同社会是不一样的。
     因此,尽管孔子西行不入秦,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还是拜孔子的九世孙孔鲋为文通君,来教化百姓。要不是孔鲋主张诸侯制,投靠陈胜、吴广军队,秦朝可能用法家、儒家思想治国,更有利统治。到汉代,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儒家终于学乖了,融合了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来完善自己学说体系,就拿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来说,取自墨家的《明鬼》、《天志》,不过用鬼神说事,也被公孙弘(儒相公孙弘嫉妒董仲舒,只因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让董仲舒去做江都王丞相,董仲舒知道江都王迟早会出事,只能辞官回家,江都王后来因谋反而自杀。)拿来攻击,对汉武帝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终于董仲舒抑郁不得志,写了篇《士不遇赋》。田蚡、公孙弘(两人先后作丞相)主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运动,董仲舒是独尊儒术的理论者。自此儒家开始收纳诸子百家的学说,来补充儒学体系。其中《礼记》成书大约在荀子之后,而从孔子到荀子相隔百年,可见其成书之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 12:32:15
荀子说:“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其言议谈说已无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荀子·儒效篇》)其中有一类俗儒是言谈类墨子,另外几种儒者,在《墨子·非儒》中也有论述,可见《非儒》中说的是真实情况,并非虚假,也可参见《荀子·非十二子篇》。其中《非十二子篇》将墨翟和宋鈃一起批判。不过他对宋鈃很是尊重,作为学生的荀子平常对老师宋鈃尊称“子宋子”,在《墨子》一书中墨翟与禽骨厘分别被称为子墨子和子禽子,这是墨家用来称呼老师,表示师承关系,荀子回忆起在稷下学宫求学于宋鈃的一段经历,他评价:“不知一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愚惑众。是墨翟宋钘也。”又说:“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荀子·正论篇》)估计他不满墨家学说而弃墨从儒。不过,荀子和其他儒者不一样的地方,从墨家学得逻辑。“逻辑”古称“辩学”,辩学是墨家首创,墨辩与印度因明学、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而辩学也是随着墨家而消失。《荀子》一书中的篇目不似《孟子》全文取开头三个字作为标题,孟子模仿《论语》的篇目形式,而荀子是将想要说的提炼出来做篇目如《荀子》中的《 劝学篇第一》、《修身篇第二》、《不苟篇第三》……,这一点和《墨子》篇目形式一样,如《墨子》中的《 亲士第一》、《修身第二》、《所染第三》、《法仪第四》……,其中“修身”用词一致,竟然也排在第二。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荀子反对禅让学说,说:“是不然。天子者,埶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震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夫有恶擅天下矣。”(《荀子·正论篇》)由此看来禅让说不是儒家首创,近来学术界认为封禅说起源于墨家,荀子学墨非墨应该很了解,既然后来以儒者自居,他也清楚儒学讲什么,儒家主张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哪有禅让制的让贤之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 12:32:41
孟子在稷下学宫想必听了宋鈃的禅让说,来移花接木鼓吹禅让说,可惜他还是摆脱不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偏袒自己人的思想,万章问:“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孟子回答:“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孟子·万章上》)

      从这点来说,哪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让我想起贫困的颜渊死的时候,孔子不给他买棺椁,那是颜渊的老父请求。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孔子真重视礼,可是礼真的很重要吗?《墨子·经说上第四十二》说:“礼,贵者公,贱者名,而俱有敬僈焉,等异论也。”(译文:礼,尊贵的人被称为“公”,卑贱的人被直呼其名,这都有尊敬和轻僈的意思。因此,礼表明人与人之间等级差别的序次。)夫子欲何为?栖栖一代中!你所追求的礼扼杀了人的上进心,也使卑贱者感到世上的不公,起来反抗,中国历朝历代为什么有那么多起义?忍了又忍,都是因为不公,活不下去,起来反抗。仁是爱有等差配合着礼的等级次序。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够忍受自己处于卑贱地位?我最喜爱的老子说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正合“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 12:34:15
墨子认为应该“尚贤”,“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和“选贤与能”的说法一样。(《墨子·尚贤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一样的,《墨子·兼爱下》墨子说:“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肆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一样。《墨子·兼爱下》中的“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 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是故退睹其友, 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非乐上》)和“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一样的精神。

《汉书·艺文志》如是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值得注意的有几点,“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法是契合的;“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和“选贤与能”契合;“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和“大人世及以为礼”契合。“是以上同”和《大同》篇目如两片虎符相契,开篇就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以孝视天下”的翻版。众所周知,仲尼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提倡“和”,墨家提倡“同”。《墨子》中有《尚同》,表达了墨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想。这是《礼记》中的“大同”和墨家“尚同‘契合之处,读起来是有墨学的味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 12:34:38
由此可以说大同思想是出于墨家,《礼记·礼运》的作者将墨家思想表述出来,汉代儒家已经一统天下,不敢公开,只能借仲尼之名说出。

礼运大同篇可能是前面荀子所说的“其言议谈说已无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的俗儒所做。与《礼记·礼运》相反的是《礼运·大学》说的“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这两篇的观点相反,可以说大同思想不出于儒家。而《礼记》里面大部分是讲如何行礼,如《曲礼》、《丧服四制》、《服问》、《燕义》……,真难得,想出这么多礼仪,明君臣之礼,真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和墨家的“节用”、“节葬”相反。禽滑厘本来是孔子门人子夏的学生,后来因为烦儒家礼仪过于繁琐,转学于墨子,从此潜心于墨学。“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於鲁,墨子学焉。”(《吕氏春秋·当染》)可以看出墨子也学于儒。所以墨子和禽子都很了解儒家,反对儒家的亲亲尊尊,提出禅让的说法,希望实现举贤任能的理想。墨家推崇的是被禅让的大禹,墨翟弟子随巢子做了《山海经》,里面讲述了许多神话,墨家是讲《明鬼》和《天志》的,想必他们受上古历史的启发,推崇禅让制推崇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在《墨子·鲁问》中:“公输子谓子墨子曰:‘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子墨子曰:‘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 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下。’”从这段来说墨家推崇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公输般虽然是工匠,但是因为他贤能,所以墨子将要把天下给予公输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