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史美伦事件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监管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市场上不同利益集团的活动导致了相应的监管格局。史美伦推行的市场化改革和法制建设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那么这些集团的成员就会游说高层打击史的政策和团体。
假定市场上非既得利益集团是理性的,那么他们就应该认识到既得利益集团的企图,从而通过媒体呼声支持史美伦,从而取得平衡。这样,史美伦就能够在这种制衡中逐步实施其政策。
但是,如果既得利益团是理性的,而非既得利益集团是非理性的,前者可看作是机构,后者可看作是散户。机构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获得理性的优势,而后者缺乏对市场的基本认识,而且大多缺乏社会地位,缺乏社会认同,常常非理性的行动。
如果是这样,那么理性的机构就好雇佣一些准地痞无赖,把他们塑造成学者,比如xxx就是如此,这个人原本对金融学一无所知,更不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但凭借其洪亮的嗓门,在玩命学习了国内的相关法规后,到处发表其谬论,频频在媒体上号称自己是专家,导致媒体追捧,结果通过这些假专家的言论,转移媒体和散户的注意力,使得散户错误的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就是结构问题,而不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操纵和市场化问题,不是法律问题等等。
由于散户是短视的,有限理性的,并且是跟风的,一旦机构和其雇佣的假专家们大肆鼓吹完善法律制度和市场化是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罪魁祸首时,散户们也相信了,于是跟着起哄,把自己应该承担的投资损失算在改革者头上。
结果,在损失的责任承担上,机构和散户在表面上取得了惊人的一致,那就是严格监管导致了市场的不景气和投资者损失。如果不监管反而更好。
是的,不监管对既得利益集团更好,但俺相信,散户会被吃得连骨头都没有,即便如此,非理性的散户还觉得在富人肚中挺舒服,说不定还感激被富人吞吃了。
这就是行为经济学给出的结论:俺们的悲剧是俺们自己带来的,因为俺们不愿意被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