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情深意切的悼念文章里,凯恩斯特别指出,拉姆齐虽然只发表过两篇经济学论文——分别在他24岁和25岁时发表在《经济学杂志》上,但其中第二篇论文,“一个关于储蓄的数学理论”,凯恩斯相信,是“数理经济学领域有史以来发表过的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两篇文章,凯恩斯继续说,经济学家读起来固然非常吃力,但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会赞赏它们显现出来的科学品质与美学品质的完满结合。
凯恩斯素来以判断准确著称。拉姆齐关于最优储蓄率的文章,一直到197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经济学家们频繁引用,成为当代主流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在中国,或许由于经济学家们不很熟悉动态优化问题的数学工具,我发现,至今,拉姆齐的这篇论文也还没有获得足够广泛的注意。而拉姆齐发表的第一篇经济学论文,“对赋税理论的一个贡献”,其主题刚刚开始提上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日程表,它的理论意义,我从而相信,才刚刚开始呈现给中国的经济学家们。
我们知道,亚当.斯密、李嘉图和小米勒,古典经济学家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国民财富——它的原因和导致它增长的政策。财富,小米勒说,从经济学角度看,是人类一切努力的最终目标。可是,财富是什么呢?我认为提供了最清晰定义的,是美国19世纪末叶因发动“单
一税种”而名声鹊起的经济学家亨利.乔治。他把“财富”定义为:能在未来减少努力的任何事物,包括资本和承诺。这样,古典经济学的财富问题,可以表述为:一个民族或一个人,应当在什么样的原则指导下,才可以沿时间轴最优地投入自己的努力以便在给定的总时间长度内以最小的努力享受同样的效用水平?对这样一个常识问题的一个形式化的版本,拉姆齐给出了解答,它简明优美:最优的努力必须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在任何时刻都应当使得所积累的最后一单位财富的效用刚好等于不获取这一单位财富而节省的努力的效用。
如果财富的唯一形式是“资本”,如果劳动和资本共同作用产生了消费品,又如果效用水平随所消费的消费品的增加而增加,但随所付出的努力程度的增加而减少。那么,从拉姆齐的解答就很容易得到这样的一个“黄金规律”:最优努力应当使效用的百分比增长率刚好按照资本边际产出率递减,这一动态过程要么使效用的增长率最终递减到零,要么停滞在资本边际产出率等于零的状态里。
很遗憾,上星期一,当我把上面的古典经济学问题当作习题交给我在浙江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的助教时,他试图让我相信,这样一道习题对大学本科生们将非常艰深,以致他们需要至少两个星期才可能完成。这让我放弃了向这本刊物的读者们介绍拉姆齐的最优赋税理论的企图。毕竟,凯恩斯说过,拉姆齐的这两篇文章,对经济学家来说也是很难读的。塞内卡说: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不在于它有多长,而在于它有多么精彩。拉姆齐的人生,如同一只流萤穿过空庭,转瞬即逝,但多么精彩啊!
 
 
主要参考文献:
D.H. Mellor,1978,1991,“better than the stars——a radio portrait of Frank Ramsey”,
http://www.dar.cam.ac.uk。
D.H. Mellor,1998,“Ramsey, Frank Plumpton”,in E. Craig,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London:Routledge,Retrieved,March 13,2004,from 
http://www.rep.routledge.com/article/DD056SECT3。
J.J. O'Connor,and E.F. Robertson,2003,“Frank Plumpton Ramsey”,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University of St.
Andrews,Stocland,
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 ... ticians/Ramsey.html。
F.P. Ramsey,1927,“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axation”,
《Economic Journal》vol. 37,no. 145,pp. 47-61。
F.P. Ramsey,1928,“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Economic Journal》vol. 38,no. 152,pp. 543-559。
F.P. Ramsey,1929,a letter to Roy Harrod,168, F. P. Ramsey to Harrod , 6 July [1929] Lord Harold。
Nils-Eric Sahlin,2001,“Frank Ramsey:1903-1930”,University of Lund,
Nils-Eric.Sahlin@fil.l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