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论老子(续)
——王弼论老子
王弼(226-249)三国魏玄学家,山阳(今河南焦作)人。少年时期就很有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王弼的易学观体系庞大,内容深奥。王弼综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庄的思想,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其对易学玄学化的批判性研究,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之腐迂学风,其本体论和认识论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认为“道者‘无’之称也”,“万物皆由道生”。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观点。主要著作有《周易注》、《老子注》、《老子指略》。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文虽五千,贯之者一;义虽广瞻,众则同类。解其一言而蔽之,则无幽而不识。每事各为意,则虽辩而愈惑。
这是王弼对《道德经》一书的评价,从他的评价中,显示出一种少年的得意和浮躁。他认为《道德经》一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崇本息末”。现在看来,他的这种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注定无法摆脱片面。
他接着说,从《道德经》论述的依据和所得出的结论看,是阐述有依据,论事有主题。五千之言,有一条主线;阐明的观点很多,但都是一个道理。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是没有什么问题解释不通的。但是王弼也认为老子论事是一事一意,因此才有越辩证越迷惑的现象。可以说,王弼的这些观点,对后人研究老子多少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