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就是用劳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
――答崔文华先生
前不久,因为傲雪红梅把崔文华先生发表在《价值中国网》的文章《马克思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转帖到新浪网“经济学人”论坛,本人作了《马克思理论是产权理论吗?》(http://blog.sina.com.cn/m/laoquanlilun)一文,阐明了本人的观点:
“从劳动者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形成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则由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形成。我们把这种从劳动者的基本立场出发的、坚持劳动所有的基本观点的经济学理论,称之为劳权理论;很显然,马克思的《资本论》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就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体现了‘劳动所有’的劳动者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就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根本上体现了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马克思的理论,如果一定要从权利属性来区分的话,只能称之为劳权理论,而不是产权理论”。并认为:“不论是资产阶级还是在理论上的代言人,都要反复强调资产所有者的权利要求--即‘谁投资谁所有’或‘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要求。这就是所谓的资产所有权,所谓产权就是这种权利的简称。所以,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是以产权的讨论为核心的,资产所有者的经济理论大多属于产权理论。”
此文上传于“经济学人”论坛后,崔先生作了《马克思没有产权理论吗?》(http://cache.baidu.com/c?word=%C0%CD%3B%C8%A8%3B%C0%ED%C2%DB&url=http%3A//www%2Echinavalue%2Enet/showarticle%2Easpx%3Fid%3D24031&b=0&a=69&user=baidu)一文予以反驳,其中谈到:
“钟文说,产权理论是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实质是劳动所有权理论即劳权理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产权是中性的一般的概念,各个人、各个团体乃至各个阶级都有产权要求,都是他们经济利益的核心,怎么会变成资产阶级的专利权了呢?财产所有权即产权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用语,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中所有制问题都是经济基础的核心问题,也是任何阶级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消灭雇佣劳动私有制,使劳动者获得生产资料所有权,这就是说,产权理论也是马克思劳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产权理论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联合体的思想,劳动者个人实际上并不享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法律上为财产所有权)的公有制决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把这里的财产所有权简称为‘产权’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在宏篇巨著《资本论》论述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必然谈到一般市场经济规律的产权问题。如要使商品真正体现价值,商品的监护者必定是所有者的规律;如借贷资本、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本这类特殊商品具有所有权两重性的理论等等也是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一部分。”“不能以‘《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这句简单的话来否认马克思在此巨著中论述的符合一般市场经济规律的产权思想。”
“总之,马克思产权理论是存在的,尤其是在《资本论》论述了市场经济的产权规律,值得学习和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同时,崔文华先生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钟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实质是劳权理论(劳动所有权理论),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什么是劳动所有权?是劳动力所有权,还是劳动资料所有权?是什么样的劳动?是无产者的劳动?还是有产者的劳动?是“剥削的劳动”还是“被剥削的劳动?是监督劳动还是职能经理人的劳动?这劳权在法权上如何准确体现?”
“钟文说‘生产劳动的主体称之为劳动者,生产资料的主体称为资产者。’这样划分劳动者和资产者是脱离实际的,经不起推敲的。宪政的市场经济表明,生产劳动的主体的劳动者是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体的,西方资本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存在劳动者持股的、劳动者既是劳动者又是有产者的双重身份。划分剥削阶级的原则是垄断社会生产资料而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
因为崔先生的反驳文章是发表在“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trackback.aspx?tbid=24031)上,而我没有这一网站地址的收藏,因而直到今天才在百度搜索中读到了这篇文章。
在讨论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两对基本概念:劳动者与劳动所有权及劳权制度(简称为劳权),资产者与资产所有权(简称为产权)及产权制度。
一,什么是劳动者、劳动所有权和劳权制度?
1,什么是“所有者”?
在现代社会的生产过程中,所谓的“所有者”可以有三种:
生产资料所有者或资产所有者,简称为资产者;
劳动力所有者;
生产劳动所有者或劳动所有者。
2,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者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是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劳动力所有者的权利表现为劳动力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是通过劳动力商品化来这实现的。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劳动者已经有了双重身份,他同时也是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他没有权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承担经营责任,但是他可以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劳动者,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不需要、也不是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是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由于生活消费的个体性的存在,劳动者在劳动所有与消费需要方面是有差别的,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不是产权。
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企业职工有时也可以通过持股来分享企业的生产成果。但是,当企业职工以股份所有者来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时,他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或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劳动所有者。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并不否定“生产资料的主体是生产资料所有者或资产所有者,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劳动所有者或劳动所有者”判断的正确的。
4,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权利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这种权利在分配上就是按劳分配的权利,就是“谁劳动谁所有”和“多劳多得”的权利;在管理上就是“谁劳动谁管理”和“谁劳动谁经营”的权利。
5,我们常说,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要实现按劳分配,这无非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必须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制度。也就是说,从经济制度角度而言,社会主义就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体系总和。
二,什么是资产者,资产所有权与产权制度?
1,什么是资产者?
所谓资产者,就是生产资料所有者或资产所有者的简称。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资本家或股东就是具体的资产所有者或资产者。资产所有者或资产者的权利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或产权。
2,什么是产权?
所谓产权是是资产所有权或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简称,是与劳动所有权(生产劳动所有权)相对应的一种权利。它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权利,是资产所有者最基本的利益要求。产权,顾名思义,它是资产所有者或资产者的权利要求,而不是什么“中性的一般的概念”,更不是“各个人、各个团体乃至各个阶级都有”的权利要求。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而言,他一无所有,又怎么会产生产权要求呢?对于社会主义劳动者而言,虽然他也是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但是,他与其它人在资产所有方面没有差别,在权利相同的条件下提出产权要求并没有什么意义,这就象每个人呼吸空气的权利是没有差别的,并没有必要提出空气呼吸权的道理是一样的,又怎么会产生产权要求呢?
所谓资产所有权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谁投资谁所有”的分配权和“谁投资谁经营”的管理权,通俗地说,就是资产所有者当家作主和按资分配的权利,也就是资产所有者凭借拥有的生产资料获取剩余价值的权利。说到底就是资产所有者的剥削权利。只有那些占有了生产资料的人才有可能剥削别人,才会产生这种权利要求。
3,什么是产权制度?
首先,所谓产权制度就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制度。产权制度就是从法律上确立资产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主体地位的基本制度。其次,产权制度就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在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所谓的资产所有权表现为资产管理权和资产分配权两个方面。而所谓的管理权也就是资产所有者当家作主的权利,所谓资产分配权也就是资产所有权按资分配权利。产权制度就是从法律上确立资产所有者管理企业的合法性,就是从法律上确立按资分配的合法性。
4,在现代社会中,就经济制度而言,产权制度就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就是产权制度。这是因为产权制度从根本上体现了资产所有者当家作主和按资分配的权利要求,它本质上是最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社会主义就是用劳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公有制或一定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因为只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在事实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的确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所谓的“所有者主体缺位”正是因为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产权主体),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在同一种所有制面前,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权利是相同的,没有差别的),从而也消灭了剥削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了资产所有者,没有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产权制度也就成为多余的东西了。劳动所有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一旦消灭了剥削,全面体现了劳动者的利益要求,那么自然就解放了生产力,并大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不过是劳动所有权的实现形式而已,同时也是消灭产权与产权制度的所有制形式。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用五句话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概括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作为新兴的社会生产方式的一般特征,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明确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其它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是象封建社会的革命那样,是用一个新的封建朝代取代旧的封建朝代,也不是象资本主义替代封建社会那样,是用一种新的剥削制度取代旧的剥削制度,而是“消灭剥削”,是用非“剥削制度”(按劳分配制度或劳权制度)取代“剥削制度”(按资分配制度或产权制度)。因此,社会主义不是继承产权制度的一般性,而是产权制度的终结,是劳权制度的开始。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说的:“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消灭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消灭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在这里,他们说得十分明白,社会主义作为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运动,其目的就是要消灭剥削阶级及其相适应的经济制度,自然也包括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要实现按劳分配。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劳动者当家作主是什么权利?按劳分配又是什么权利?难道不是劳动者的权利要求?难道不是劳动所有者的权利要求?难道不应该称作劳动所有权而应该称作产权吗?
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要实现按劳分配,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也确实消灭了资产所有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排除了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使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的全面体现创造了条件,只要建立相应的劳权企业制度,事实上也就真正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与生产方式。
然而,产权学派的经济学家们由于他们总是站在资产所有者的立场上,用资产所有的观念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他们不是从公有制企业的实际出发,而是从固有的产权观念出发,主张建立与公有制企业特点不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不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与特征,不去建立与公有制特点相适应的劳权企业制度,反而要建立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这本来已经十分荒唐了。然而,更荒唐的是他们居然到马克思那里去找什么产权理论,为公有制企业建立产权制度寻找根据。这除了说明产权学派不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就因为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须产生的客观规律,他们不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是阐明劳动者实现自己利益要求――劳动所有权的道路的科学理论,他们不懂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劳动者斗争武器的基本性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钟建民
200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