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能为《大问题》的中文版作序,这令我很高兴。这本教科书曾经帮助过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许多学生学习哲学,并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尽管这本书是从西方的角度写成的,但其中的许多地方都渗透着哲学上的一种新的对于学整体的敏感性。我们不会忘记,中国的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之一。它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周易》以及像孔子和老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时至今日都还充满着生命力。为此,我也力图把他们的思想吸收进来,特别是孔子的思想。美国学生并没有象他们理应的那样了解中国思想,中国学生也需要对美国学生所关注的那些哲学话题有更多的了解,但双方最终面对的都是人类永恒的语题,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对正义的求索、对意义的追问这些问题。在不同文化中可以有不同的进路,人们得出的答案也各不相同,但对于共同生活在这个新世纪的我们来说,对这些差异以及那些我们共有的东西进行理解是不可或缺的。
前言
故事发生在1806年秋天的耶拿大学城(今德国境内)。照常理来说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在那个时候本应为课程做着准备,心中充满着紧张与期待。教授们即将完成夏季学期的研究工作,而学生们也本该着手他们通常在夏末所做的事情了。
然而这一年,学校却不会像往常那样开学了。
拿破仑的军队已经逼近了这座城市.你可以在大学图书馆的阶梯上听到远方传来的隆隆炮声。法国侦察兵已经到了这个城市,他们在大学附近来回走动,不时停下来在学生酒吧里喝杯葡萄酒,偶尔也会同当地居民聊上几句。有许多民众都很欣赏那个新的法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
正当战争迫在眉睫之时,有一位名叫“格奥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年轻哲学教员正在匆匆赶写一本书。这是一部非常艰深的哲学著作,它有着一个令人生畏的标题-《精神现象学》,但这本书的内容却使人“意气风发”,它极好地把握住了那段艰险岁月的紧张、激动与焦虑。旧的生活方式行将结束,新的生活方式正要开始。这本书是意识的一种洞见,这种意识被挟裹在一股强大的力量当中,正在一个崭新而可怜的人类世界中寻找着方向。它代表着对普遍理解的憧憬和思想努力,激发了那种当时被天真地称为“人性的可完善性”的信念。
现在把目光转回到我们这个时代。美国的生活似乎正要发生彻底的改变,我们旧有的一切习惯和标准,我们关于自身的观念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都要被某些在很大程度上闻所未闻的全新事物所取代。我们虽然也大谈特谈“未来震撼”(future shock)[ “未来震撼”指担心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安情绪。除非特别指明,本书注释均为译者所加]和“大趋势”(megatrends)[如席卷社会的信息革命和走进千家万户的方便食品等],.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生活中的巨变其实只是强调的改变罢了。有些时候这还表现在经过改良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所带来的并不怎么实用的好处。如果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计算好,电视和互联网大肆渲染,那么我们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那些真正变化呢?黑格尔和他的学生们感到信心十足甚至是欢欣鼓舞。为什么?因为他们拥有一种哲学,拥有一种对他们自身以及未来的洞察,这种洞察能够让他们直面失业的困境甚至是社会的崩溃以及接踵而来的巨大混乱。激励着他们的是思想,思想能够把最危险的处境变得意味深长。
(接下来是插图介绍黑格尔。因为没办法上图,就光录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