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发展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大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充分说明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实践,理论,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大发展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是总结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之必然,是中共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之必然,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必然。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大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充分说明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来源,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新的经验,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理论的归缩和目的。实践的特点是发展,是变化,实践固然存在阶段性的稳定,但从来没有绝对的稳定,从来不会长期停留在一个原点上。而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实践。必然对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没有止境,决定了理论发展也没有止境,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而推动理论进行创新。因此,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来自实践。科学的理论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而且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发展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这个命题恩格斯早就提出,他在1887年给一位美国女士的信中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还曾告诫说“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不断解答历史课题的实践中发展;批判继承整个人类的文明精华。在不断实践科学真理的变革中发展;战胜敌对思潮的恶毒攻击。在不断克服队伍内部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历史命运,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所在;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闭起眼腈不看资产阶级科学,而是注意它、利用它、批判地对待它。不放弃自己完整明确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精神文化食粮,从不盲目排斥,但绝不是“大杂绘”。在坚持自己完整明确的科学世界观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认真消化、采纳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养分。列宁说得好:“无论在哲学上或经济学上,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吸取和改造这些‘帮办’所获得的成就……并且要善于消除它们的反动倾响,善于贯彻自己的路线同敌视我们的各种力量和阶级的整个路线作斗争”。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邓小平强调:“真正的马列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并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史。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共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领导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之所以成为“新阶段”,一是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了许多前人没有提出的新观点,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要求人们在新形势下,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二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四是形成了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也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提出,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年所未曾遇到和研究过的许多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再次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永不停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反映了时代变化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概括了当今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是“和平、发展与合作”,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继承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并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发展思想,吸收了国外发展观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一次说明只有来自于实践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能够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在于这一理论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在于它总结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造性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得到大发展,之所以能战无不胜、永葆活力。不是因为它发现了什么最终的真理,而是因为它自觉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在当今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
    当前,中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正处于一个发展变化新阶段,一是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庄严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最为突出的,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差距越来越大;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利益矛盾日益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能源更加紧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全力加以解决:二是中国进入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新阶段。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既定部署,中国从本世纪初到2010年之前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既能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动力,注入强大活力,也必然使我们面对这样那样的新问题。三是中国进入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的实力新阶段。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中国进入21世纪以后,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发展时期,因此要格外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因此,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给予研究和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进行提炼和概括,一系列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解疑释惑。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亟需理论创新的时代。无论是时代变化还是实践发展,都迫切需要我们更加具有理论创新的品格。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思想魅力和发挥指导作用创造了广阔舞台。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相互促进,这是中共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科学判断和概括论述。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坚持改革开放,而没有其它道路可走;中国的进步、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系于改革开放的命运。实践永不停顿,理论创新没有止境。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谱写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作者:林祖华 仇桂且 来源:《理论月刊》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