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站务区 十一区 新手入门区
1794 0
2010-09-15
在工场手工业中除了资本主义大作坊外,还常常看到为数极多的小作坊。小作坊在数量上占优势,而在生产总额上则完全起着从属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包买主和工场手工业是交错在一起。因此,商业资本同产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工场手工业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商业资本同产业资本的结合,就会使直接生产者的状况比工人的状况恶劣得多,就会延长他们的工作日,降低他们的工资,阻碍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家里加工从企业主那里领来的材料以取得计件工资的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是工场手工业的最大特征。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不把工作分到家里去做,那是很难想象的,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家庭劳动的情况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有很多中间人,这些人不费分文从中盘剥,这是最厉害的榨取血汗的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必然同极不卫生的工作环境联系起来,过长工作日、吸收妇女和儿童劳动,几乎是常见的现象。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最大的害处之一是使工人需求水平降低。因为企业主可以到一些偏僻地方去选择工人,因为那些地方的居民生活水平特别低。  
   为资本家进行家庭劳动同农民的分化有联系。第一,大批必须出卖而且必须廉价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农村无产者的存在。第二,在分配工作时能执行代理任务的非常熟悉本地情况的富裕农民的存在,是家庭劳动广泛流行的条件。  
   最后,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工人几乎是资本主义后备军中的最大的部分。企业主把工作分到家里去做,就可以不花费大量资本和很多时间去建造作坊等,而把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自己所期望的程度。  
丙,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  



   工业中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就是大机器工业,工厂工业。其主要的和重要的标志是在生产中使用机器体系。从手工业工厂向工厂过渡,标志着技术根本变革。随着这个技术变革而来的必然是:社会关系最剧烈的破坏,各个生产参加者集团之间的彻底分裂与传统的完全决裂,资本主义一切阴暗面的加剧和扩大,以及资本主义使劳动大量社会化。因此,大机器工业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峰,是它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的最高峰。  
   大机器工业把生产集中在最大的工厂,这是显而易见的。除此而外,生产集中在各个工厂工业中心和工厂中心的各种不同形式,也是大机器工业的特征。工厂中心有三种类型,第一,城市。它占第一位,其特点是工人与企业的最大集中。第二,工厂村。大机器工业把附近成千农民聚集起来,并把他们变成工厂工人,相当多的乡村工厂中心是由一些大的矿厂与冶金厂形成的。第三,“手工业”村。当我们谈到工厂工业在城市中心与乡村中心的发展速度比较时,我们看到乡村中心在这方面无疑是领先的。这种工厂工业大概具有下列趋势:在城市以外扩展特别迅速,建立新的工厂中心并比城市中心更快地把它们向前推进,深入似乎与资本主义大企业世界隔绝的群穷乡僻壤。这表明:第一,大工业以怎样的速度改造着社会经济关系。过去要几百年才能形成的东西,现在不过10年光景就实现了。第二,工厂向乡村迁移表明,资本主义克服了农民村社的等级闭塞状态为它设置的障碍,甚至从这种闭塞状态中取得了利益。第三,相当数量的乡村工厂中心及其迅速的发展表明,它的影响很广泛,远不限于工厂围墙内。  
   直接与工厂有联系的雇佣劳动形式与小工业形式叫工厂附属物。这里包括木材工人,建筑工人,他们有时直接归入工厂中心的工业人口,有时属于周围乡村人口,这里还包括附属工人,车夫,搬运工人,商品包装工人和一般所谓小工。这些工人总是占工厂中心人口不小的一部分。最后资本主义家庭劳动也往往是工厂附属物。  
   正是大机器工业对工业人口的生活条件进行了完全的和彻底的变革,使他们同农业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几百年的宗法式生活传统彻底分离。但是大机器工业在破坏宗法关系与小资产阶级关系时,另一方面却创造了使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和工业中的雇佣工人相接近的条件:第一,大机器工业把最初在非农业中心所形成的工商业生活方式带到乡村中去;第二,大机器工业造成了人口的流动性以及雇佣农业工人与手工业工人的巨大市场。第三,大机器工业把机器应用于农业时,把具有最高生活水平的有技术的工人带到乡村。  
   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小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大机器工业。三种工业形式的联系与继承是最直接和最密切的。事实十分清楚的表明,小商品生产的基本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特别是形成工场手工业。而工场手工业在我们面前极其迅速地成长为大机器工业。许多大厂主与最大厂主本人曾经是小而又小的手工业者,他们经历了从“人民生产”到“资本主义”的一切阶段。也许这一事实,就是各种依次相连的工业形式之间有密切和直接联系的最突出表现之一。  
   三种基本形式,首先是以各种不同的技术结构来区别的。小商品生产完全是原始手工技术。手工业者仍是按传统方法对原料进行加工的农民;工场手工业采用了分工,把农民变成工匠,变成局部工人。但手工生产仍保存着。分工是自发形成的,象农民劳动一样是按传统学来的;只有大机器工业才引起急剧的变化,把手工技术远远抛开,在新的合理的基础上改造生产,有系统地将科学成就应用于生产。  
   根据各种不同技术结构,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不同阶段。小商品生产与工场手工业的特点是小作坊占优势,从小作坊中只产生大作坊,大机器工业彻底排挤小作坊。资本主义关系就在小手工业中形成起来。表现为有雇佣工人的作坊及商业资本。但它们在这里发展还很微弱,没有在各生产参加者集团间形成尖锐的对立。这里既没有大资本家,也没有广大的无产阶级阶层。在工场手工业中,我们看到了这两者的形成,生产资料占有者与工人间的鸿沟,已经达到颇深的程度。“富裕”的工业市镇成长起来,其中大批居民是没有任何财产的工人。少数商人握有巨款以采购原料和销售产品,大批局部工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这就是工场手工业总的情景。但是小作坊的大量存在与土地联系的保存,传统的保存,这一切造成了两极之间的大批中间分子,阻碍了两极的发展。在大机器工业中,所有这些阻碍都消失了;社会对立的两极达到了最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一切黑暗面仿佛都集中在一起了:工作日无限延长,妇女,儿童参加劳动,失业后备工人形成。然而工厂大规模实行的劳动社会化,以及对雇佣工人感情的改造,引起了一种反作用:大机器工业坚决要求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和对生产实行社会监督(工厂立法就是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