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195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情况,认为中国的经济周期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古典型周期向改革开放以后的增长型周期转变,经济增长率波动呈现高位平稳的特点。同时,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不断延长,波动幅度不断缩小,波峰位置在逐渐下降,波谷位置在逐渐升高。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渐增强,抗衰退能力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率,古典型周期,增长型周期
经济的周期性运动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也不例外。在中国六十年经济建设的历程中,经济发展有时发展得十分顺利,有时又会出现比较大的滑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市场机制逐渐增强,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受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影响日益加深。研究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特点,认清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规律,对于我们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经济周期的描述
经济周期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研究。在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自那时起,类似的危机大约每隔十年就会爆发一次,这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1977年,卢卡斯在《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一文中对经济周期作了如下描述:“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长期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
在二战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经济周期主要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总产量绝对值的变动过程,古典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绝对值的扩张与收缩。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总产量绝对值下降的情况已经较少出现,现代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描述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对长期均衡值偏离情况的周期性变化,对经济周期的考察主要体现为对年度经济增长率周期变化的研究。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一个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
根据经济周期中波谷经济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可以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古典型周期的波谷时,会出现国民生产总值绝对量的下降,表现为经济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增长型周期的波谷时,国民生产总值仅出现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率虽然减少但仍大于零,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并没有下降。
二、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阶段划分
中国的经济运行了六十年,中间跨越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据此将中国的经济周期运行划分了三个阶段,包括八个周期。划分经济周期的标准主要是根据依据形态的标准。按照经济增长率的波峰与波谷交替变化的情况,每个周期均以经济增长率的波谷回升点为周期的起点,经过逐步提高达到高峰点之后,回落到波谷,每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图形都呈现明显的上凸形态,波谷值与波峰值有明显的差别。

其中,从1953—1976年为第一个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阶段的经济运行包括三个比较明显的周期;从1977—1990年为第二个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严格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转变,经济运行表现为明显的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波谷经济增长率均大于零,属于增长性周期,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波动幅度开始减小,经济增长质量逐渐提高;从1991年至今为第三个阶段,是中国深化改革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经济运行可以明显划分为两个周期。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运行在了第八个周期中,这轮周期已经运行在了第十个年头,周期的扩张期大幅延长,经济增长率连续八年处于8%-13%的上升通道内。同时,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2000年以后,中国和美国以及世界范围的经济周期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同步性。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危机使美国经济进入了衰退和调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又迅速演变为世界范围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开始进入调整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中国的经济运行也开始进入收缩期,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下降至9.6%,比上一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在中国1990年以后的经济运行中还是第一次出现。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8.7%,仍然处于这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内。从目前情况看,经济已经有转好的迹象,但能否结束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并进入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扩张期,还需要我们更长时期内的观察。
三、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特征分析
中国的经济周期运行大致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经济周期的波峰高度理性下降。经济周期波峰时的经济增长率从第一个阶段的20%左右,回落到第二阶段的11%-15%的区间,阶段高峰经济增长率最高数值从第一阶段中1958年的21.3%下降到第二阶段中1984年的15.2%,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两个周期的波峰数值分别为1992年的14.2%和2007年的13%。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经济的扩张力度得到了控制,减少了盲目扩张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害。
2.经济周期的波谷位置在明显提高。各个经济周期波谷的经济增长率,在第一阶段的三个周期中均为负值,属于古典型周期。改革开放以后,每次经济周期调整时,波谷的经济增长率均为正值,没有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国民经济的绝对值没有下降。第二阶段的最低点为1990年的3.8%,第三阶段的最低点为2001年的8.3%,经济周期的波谷底部在逐渐提高。这种情况说明中国的经济周期类型已经由古典型周期转变为增长型周期,经济抗衰退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3.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趋于缩小。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三个周期中,经济增长率呈现典型的“大起大落”的特征,最大峰谷落差接近50个百分点,且经济上下波动频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大致表现为“高位平稳”的特征,峰谷落差保持在6-7个百分点左右,在第八个经济周期中,峰谷落差进一步缩小,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步增强。
4.经济周期的长度正在逐渐延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有延长的趋势。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三个周期长度都为四至五年。而第三阶段中第七个经济周期的长度为九年,目前正在运行的第八个周期,也已经运行在了第十个年头。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周期正渐渐从短周期向中周期转变,经济周期运行的时间长度正在逐渐增加。同时,中国前七个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均只维持了二至三年,而从第八个周期开始,周期的上升阶段开始延长,一共持续了八年,这成为了中国经济周期运行中出现的一个新特点。
5.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在逐渐增强,中国的经济周期运行与世界经济周期运行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同步性。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步性日趋明显。2008年以来,与中国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正处于收缩期之中,形成了与中国第八个经济周期收缩阶段叠加的状态,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止降转升拐点的时间相对延长,中国的经济周期运行具有了国际同步性的特点。
四、结论
通过对1953年以来,中国经济周期运行情况和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周期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古典型周期转变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增长型周期,经济增长率波动呈现高位平稳的特点。同时,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不断延长,波动幅度缩小,波峰位置在逐渐下降,波谷位置在逐渐升高。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渐增强,抗衰退能力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与世界经济周期运行同步性增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呈现出有所延长的趋势,这对我们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通过合理的宏观政策搭配,使经济早日进入下一个周期扩张期的上升通道,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塞.中国经济波动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3]王洛林.经济周期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贺强.中国经济周期、政策周期、股市周期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刘树成.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陈乐一.对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一般考察[J].财经问题研究,1998,(4).
[7]蔡莉萍.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学决策,2005,(11).
[8]李永升,刘浩.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系统考察[J].当代经济,2009,(7).
作者:张强 姚大悦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