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16日 10:35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大 ↓小】
继产生中国首位外来工人大代表胡晓燕之后,广东即将从珠三角近1600万外来工中考录产生首批50名基层公务员。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从外来工中招录公务员,也是全国第一次。外来工长期以来是一个在权益上被“矮化”的群体,由于户籍制度等等的牵扯,他们往往不能享受和户籍人口一样的福利保障。打破户籍制度的不公平界限,让外来工也能够参与到“向上流动”的程序中,对于外来工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
虽然相对于珠三角近1600万的外来工而言,50个名额看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这是一种希望,是一个梦想,是一次良好的开端。因为,从此以后,外来工可以有了一个制度设计上的向上流动的渠道。在过往,这个渠道其实是被堵死的,作为外来工,要想在务工城市安定下来,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份子,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苛刻的条件才有可能。近年来,广东省推出了外来工打分制,积累到一定分数便可以入户,现在,又有招录为公务员的机会,更是向前迈了一大步。而对于广东整体社会而言,这也是优化社会结构的一个表现。让底层百姓有机会向上流动,不是在破坏社会精英层,而是在减少底层数量,使这个社会可以更早变成“橄榄形社会”。
按照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的说法,“在一个社会中,继承与流动需要保持大体的均衡。尤其是在一个贫富分化较大的社会中,一种相对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较多的流动机会,则是抵消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机制。”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够让人向上流动,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让一部分人绝望,在绝望的情绪之下,人容易变得极端,甚至于道德下滑,形成反社会的偏狭性格,当这种情绪从个人扩展到人群的时候,如果遇到某类社会不公平的事件而发生火花,便可能发生社会冲突。在一些非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中,此类情绪已经有所展现。我们要反思的不是如何遏制这种社会情绪,而是如何化解。
化解的方法之一便是拓宽社会向上流动的渠道,让底层的百姓看到发展的希望。其实说白了,就是给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以梦想。这种梦想可以让他们“鲤鱼跳龙门”,可以让他们积累财富,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尊严。在许多人看来,基层公务员恐怕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岗位,但对于长期被屏蔽在体制外的外来工来说,这却是一个能够跻身体制内享受“国家干部”待遇的岗位。在“官本位”思想仍然浓烈的今天,对外来工开放本地公务员岗位,无疑是给予外来工一种承诺,那就是只要有能力,政府便会给予你发挥能力的舞台,甚至于政府本身会接纳你的加入。
化解社会矛盾,让外来工获得对国家事务的参与权,这是重要一步。希望以后这样的措施越来越多,岗位越来越多,让外来工能够在广东具有更多发挥能力与梦想的舞台。周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