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陈志列:用GNP考核取代GDP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提出用GNP考核取代对地方**GDP考核的议案。他认为,以GNP为考核指标,主要侧重于提高本地区的实际国民收益;而以GDP为考核指标,不管收益归谁所有,只要本区域内有数字就行,会导致对国民实际收益关注下滑。陈志列建议国家在部分省市先行试点。以下是具体采访内容。
GNP取代GDP 从增量发展型过渡到优质发展型
经济观察网:今年两会,你主张用GNP考核取代对地方**的GDP考核,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志列:GNP=GDP+来自国外和其他地区的要素收入净额。而GDP仅仅代表“国内生产总值”,是各个地区在行政区域范围内发生的产值,但这些不一定都属于当地**和当地老百姓的! 因为在今天中国地面上生产和创造财富的,已经远不止是中国人,还有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等来自各全球各个国家的人及企业。数字显示,今天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已多达28万多家,资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在中国28个产业中,有21个前5名都是外资、合资企业。连老祖宗留下的大豆、豆油这样的传统农业产业中国都不能自主了。
经济转型之际,我们如何更加客观有效地评价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把GDP切实有效的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指数”?如何让更多的地方**、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创新,进而占据全球产业链的价值高端?
我建议,通过中央对地方**以考核GNP取代考核GDP,把我们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从增量发展型逐步过渡到优质发展型。现在全球发达国家用的都是GNP做指标,例如日本,用来统计、分析和评估。我查了一下,我们国家还没有人提出这一统计指标。
经济观察网:你认为采用GDP考核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陈志列:首先来看一下以往的GDP的考核,过往30年国家都是采用GDP考核地方**。到现在虽然拉动了经济,却产生了很多问题:如民生幸福,幸福指数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本土的企业怎么样通过自主创新,走向全球,占据产业链高端的问题。上面三个问题,我认为都可以通过对地方**的GNP考核产生彻底的改变。
GDP考核的是行政边界,只要在本国的土地上,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都计入本国的GDP。而GNP考核的是本国人,不管是在本国的土地上,还是外国的土地上,只要是本国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都计入GNP。
考核GDP的缺陷之一是不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每年在GDP账目上来看是逐年增加的,但是大量的生产利润却是大量流出的。如果考核GNP,则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在国内或者在国外都实实在在给自己赚钱。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也就会更多的培养本地优秀企业和优秀人才,即便人才输出,对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消费增长而言也都可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和利润,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挣外国人的钱带回中国。
考核GDP的缺陷之二,是其耽误了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民族品牌的创立。按国际惯例,资本是谁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就是谁的,特别是当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时候。
像中国这样引进外资特别多,GDP总量中有近40%是外资企业创造的状况,更应该意识到,反映中国人民的国民财富的指标GNP比反映中国境内包括外资企业的GDP更能代表和体现中国的真正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因为外资企业和众多跨国公司创造的产值和利润,并不属于中国,加上税收多被减免,他们所制造出来的数字,并不能带给中国国力和国民福利实际的意义。
在发达国家,GDP与GNP比较接近,因此常用GDP来衡量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用GDP而不是GNP看中国国力,其中的巨大差异则会导致对中国国力与财富创造能力的严重高估。
报道来源: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307/09299482674.shtml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1/2NMDAwMDIyNTg2Ng_2.html
经济总量不等于财富总量—从GDP和GNP来看中国的崛起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98068&highlight=%2B%D5%E6%CA%B5%CA%C0%BD%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