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全范围、多层次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这些差距都呈扩大的趋势。引起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限制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收入分配,收入差距,基尼系数
公平而有效率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经济福利水平的制度保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一、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或发展阶段制约因素
按照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一国谋求工业化的过程,必将伴随程度不同的收入差距,并且收入不平等会随着早期经济发展而恶化,达到最高点后,又随着后期经济发展而改善。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或占有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和市场稀缺要素的不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处于优势,就可以从市场中获得比其他人较为丰厚的收入,并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这种收入差距正是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结果,合理且不可避免。
2.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一般被认为是导致城乡及农村收入差别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工业化过程在城镇内部表现为产业升级,而新兴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的,它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拥有现代技能和知识的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而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则是相对有限的,从而提高了技术人员的工资,在收入分配上也就表现为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之间工资收入的差别。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使得城镇劳动力市场中非技术劳动力的供给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内部技术职工和非技术职工之间的工资差异。
3.行业发展不平衡
垄断经济造成了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垄断性经营行业(如金融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务量突飞猛进,获得了高额利润,并把其中一部分以不同形式分配给职工,职工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一些依靠财政补助的基础性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和一些充分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由于补贴减少和利润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非公有制经济成份扩大的影响
据统计在改革之前中国非公有经济资产占总资产的1%。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经济成份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以工业为例,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固定资产净值已占全社会固定资产净值20%以上,吸纳就业人数已占职工总数11%左右。这对收入差别的扩大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体制转型中的无序状态
在体制转型过程中,经济运行必然出现双轨、多轨甚至无轨运行的状态,这就给某些人投机钻营提供了缝隙和机遇,他们可以不承担任何风险,甚至不必支付任何交易费用便可以成为暴发户。
(三)经济政策的原因
1.推行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作用领域、作用程度的不断扩展和强化,在居民和家庭的总收入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各种收入所占比重趋于上升,特别是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会趋向大幅度提高。财产分布的不平等必将成为导致收入差别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实施优惠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一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政策上实施倾斜。我国实行由东向西的发展策略,投资的重点首先转向经济效益较高的东部地区,同时在财政、税收、引进外资、金融等方面对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种做法在总体上看是正确的,但也不可否认,它造成了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
二、改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打破制度障碍,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所产生的二元结构问题,要真正地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一切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妨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政策、制度都应坚决取缔,让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享有充分流动的自由和同等的就业机会。
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在打破城乡限制的同时,还要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收入。进最大的可能增加农村的劳动力的吸纳量,同时也可以减轻城镇的就业压力。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减轻农民负担。
3.积极扩大就业
现在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要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各类第三产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二)健全税收调节机制
从我国和其他各国情况来看,税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些客观收入进行调节:第一,征收有差别的消费税等,剔除价格因素对经营者收入的影响。对价格高于价值的商品,按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程度,征收高低不同的消费税;对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不高于价值的商品则不征消费税。第二,征收自然资源税,征收房产及土地类的税收,调节自然资源、土地开发、地理位置等条件差异给经营者带来的级差收入。第三,征收污染税、废弃物排放方面的税收,让市场主体的外溢成本内化并显性于生产者成本之中,让市场主体的成本真实化。
政府通过征税而形成的“二次分配”是如何缩小收入差距的呢?这主要是实现税收分配“纵向公平”的问题。从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范围上看,主要是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收入分配。就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来说,不外是调节地区、企业、单位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而调节个人分配又不外是调节公仆、工人、个体、私营业主等的分配。从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所遵循的原则看,大体上有三条:一是天赋准则,即每个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都拥有天赋的权力,并承认和允许个人之间存在能力差别;二是最大效用准则,即社会分配应为大多数人寻求最大效用或最大幸福,强调边际效益曲线,反对分配额的绝对平等;三是劳动与福利对等原则,等量的劳动应得到等量的福利。
(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由于过分强调社会保障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的功能,忽视社会保障体系自身的独立性、整体性和长远性,造成现有社会保障权责不明、多头管理、体制不畅等重大缺陷。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缴费率过高,覆盖范围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不足,农村居民没有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三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都面临着资金来源不可靠、现有资金难以为继、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受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严峻的挑战。清理社会保障的历史欠账,建立新的规范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深化国有企业、农村综合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统筹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易培强。《关于收入差距及其调节的几个认识问题》,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月
[3]祝洪娇。《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视角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现象》,《唯实》2006年01月
[4]Federal Reserve Band of Kansas(1998)。Income Inequality:Issues and policy Options.Jackson Hole,Wyoming.
[5][英]巴利。古典自由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 祝艳京 来源:《青年科学》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