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却依旧存在着城乡差距继续拉大的现实问题。文章在阐述城乡一体化发展滞后的具体表现的同时,从历史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三方面粗浅分析当前我国城乡改革滞后的原因。
[关键词]城乡差距,拉大,表现,原因
城乡关系是任何一个争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如何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问题,也是我国家发展战略中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了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广大农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较改革开放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进步。但这几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差距不仅没有进一步缩小反而出现了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城乡发展出现了持续失衡的状态。这种失衡状态不仅使我国农业弱质、农民弱势、农村落后的格局得以强化,而且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影响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效率。如果让这样状况继续持续,势必会破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扭曲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制约先进生产力向农村的渗透,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势必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滞后的表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针对国家当前城乡关系的现状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基本构建起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逐步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着力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加快形成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这些都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些变革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拉大的事实,主要表现在:
1、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由于存在着体制、机制上的原因,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上存在不平等,城市在这其中始终起着决定支配作用。长期以来,农村只是源源不断向城市提供着廉价的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城市则通过政策优势和自身功能等优势,聚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在农村提供的各种廉价基础性资源中优先获得了最大的利益,而农村由于农业投入长期不足,大量的农业剩余人口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广大农村贫穷、落后,城乡发展极不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2、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虽然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农民收入消费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这种差距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反而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远不如城市。
3、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差距拉大。长期以来,政府将更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上,农村道路、水、电、交通、通讯、金融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过去在农村兴办各类公益事业往往需要靠农民的自力更生。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并安排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在现行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政的支出压力逐年在加大,故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还是极为有限的,再加上农村摊子大、底子薄,建设项目很难一下子全面铺开,这就很难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元化现象仍然明显。
4、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拉大。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十分巨大。在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规模与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也正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地向城市集中,从而使得农村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农村执业医师较少,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十分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即使已经全面实施的五保户供养和农村低保,但城市居民享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对农民来说,仍然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与梦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生病问题、养老问题、失业问题以及意外伤亡事故等,只能靠自己去解决,农民和农村的抗拒风险的能力仍然相当脆弱。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深刻地揭示这些差距形成背后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1、政策失衡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原因。在我国现有政体中,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相互隔离的城乡二元体制,彼此处于相对独立和分割的状态,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方面,国家把城市作为重要的战略区域加以推进,各级政府都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进行重点考核,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说,抓城市建设、搞城市经济立竿见影,容易见成效出政绩。在这种功利性观念的持续影响下,城市得到优先发展的同时也享受着更多的社会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不仅投入大、周期长、显效慢,而且农业发展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无论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还是农产品的经营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大规模、集约化组织生产有一定的差距,在产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政策功利性导致政府官员一般只注重招商引资、形象工程、企业改革等能迅速创造政绩或直接产生效益的工作,对城镇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一般性工作往往重视不够。改革开放后,国家废除了一些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但是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仍未形成一体化合理规范发展的融通促进机制,城乡要素市场不统一、物质利益关系不合理、发展状态不协调、户籍管理不同轨、社会保障以及享有公共服务权利不均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现象依然长期存在。
2、政府职能失效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观原因。政府最根本的职能就是提供让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只注重城市业务发展,城区工作体系和网络建设高效便捷,但在服务“三农”上严重缺位,广大农村始终接受不到更多的政府公共服务,表现在金融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僵化,尤其是歧视性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成为在城乡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村多存少贷的金融资金存贷差问题不断凸显,乡镇企业贷款依然困难,对农村贫困家庭尤其是因病返贫群众缺乏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基层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上不尽心不作为,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缺失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原因。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没有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规划调控手段,在实践中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工作机制;一些地方小城镇建设管理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产业布局不合理,功能配套不健全,在聚集人口、提供就业、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上综合承载能力不高;有的村落民房建设布局自由混乱,农田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不仅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低附加值、低端产品供应上,不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加上一些群众小农意识严重,脱贫致富办法不多,既没有资金没有门路投资创业,也不愿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十分突出,城乡之间二元分割严重,城乡差别持续扩大,造成了我国城乡关系的紧张和失衡。这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尖锐指出: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尚未解决,就是对于几十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甚至可以说这三十年来,基本上没有触动城乡二元体制,结果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由此可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尽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已经刻不容缓。
作者: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陈红宇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