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决定,从2006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附表:人民币贷款利率调整表 单位:%
| 项 目 | 调整前利率 | 调整后利率 |
| 贷 款 | | |
| 其中:6个月 | 5.22 | 5.40 |
| 1年 | 5.58 | 5.85 |
| 1-3年(含) | 5.76 | 6.03 |
| 3-5年(含) | 5.85 | 6.12 |
| 5年以上 | 6.12 | 6.39 |
按照央行说法,本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可以说,这次货币政策的出台,是早在人们预料之中的事情。
通过一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观察,中国经济热潮未退,比照以往有增无减,这个时候,作为当前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杀手锏,扬眉剑出鞘,也是情非得已。
我的预计,这次加息,两个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抑制了广大百姓的基本的有效的需求,而对投资性需求无伤大雅;其二,彰显了人民币利率上升空间,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记得,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央曾经大张旗鼓的提出,扩大百姓消费需求,是今后中央经济政策的出发点,然而,此次央行政策的出台,再一次印证了国家政策出台的无序和杂乱。
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为国际社会所诟病。中央的政策是英明的,央行的政策是可笑的。可是,这仅仅是央行的可笑吗?放眼全国,这样的前后不一的政策还少吗?
可以说,中国的政出多门、前后矛盾、规章大于法规、法规大于法律,诸如此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正像我前面所说,央行也是情非得已。中国有句古话,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有所为,无所不为。央行不该管的事,他也管,而该管的事,他却没有能力去管。就拿这次调息来说,本不是一刀切的事情,对于百姓的基本需求,本来刚刚勉强启动,偏偏此时一盆冷水,迎面扑来!而对于投资者们来说,0.27%的幅度堪称杯水车薪!周小川不知道这些道理吗?没有办法的,周小川已经成为了“囚徒”,囚徒困境中的囚徒!
在这里,我指明一点,造成当前这种经济局面的罪魁祸首是三驾马车:地方政府、地方银行和民营企业,经济过热、结构失调甚至情大于法等等现象的出现都离不开他们的共谋。
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法治,不加大法治建设力度,中国的市场经济恐怕要走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