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人才的产生,许多人以为某一个人或一小撮人在感召之下,就能产生高超的理论。以下的说法很流行,但实际上是文学家的相象力:
(1)牛顿因为受到苹果向下落到地上的启发,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佳话。
(2)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则源于以“硅谷”新经济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发展。
如果要改为科学家的想象力,则要变为:
(1)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问题,要从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讲起,然后是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泰谷,泰谷的學生刻卜勒,伽利略,最后是由牛顿总其成。要解释行星绕太阳的轨道,必须引入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的的伟大贡献是他的三大定律,在牛顿的《原理》原著中,这三大定律是公理。而第二定律是关于力,应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轨道,在行星和太阳之间就要有万有引力来维持。
(2)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开始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他们没有什么学历,有的是一往无前的好奇心和干劲。硅谷只是一个地方的名称,而且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不只限于硅谷,重要的是吸引了全世界人才的参与。无论在微处理器,电脑硬件和软件和互联网的发展都是如此。
独木不成林谈人才的产生
独木不成林,在牛顿的同一个时代和同一个地方,即英国的伦敦,就有不少的科学人才出现,例如虎克的才能就不比牛顿低,两人的动手能力都很强,都能够自制精密的科学实验仪器。而当时伦敦弥漫讨论知识的风气,从海外的航海活动不断传来新的知识,掌握政治权力的贵族也很喜欢这种活动。
当牛顿去世后,这个农民的儿子得到国葬的礼遇。
人才是丛生的,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竞争也互相激励,在牛顿的时代如此,在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
在技术来来说,最初的微电脑的计算功能比大型主机低得多,但胜在价钱便宜,是普通人买得起的。
发展到后来,微电脑的价钱是越来越便宜,功能是越来越强,还有一个比主机更强的功能,即同一个操作系统支持世界各国主要的文字,并通过互联网使全世界的大、小和微电脑连成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全世界的人才都有参与,起初是人才到美国,后来是散布在世界各地人才各自发展。
现在每一个人都买得起微电脑,它已经成为办公、教育和通信的必备工具。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中国不能出现经济学人才
现在回到主题,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中国不能出现经济学人才
呢?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是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这种状况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学新理论的产生,但结果没有经济学人才出现,为什么?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当政者太早把经济理论的重任放在一小撮人身上,似乎他们才能够指导改革的发展方向。由于中国长期和西方的经济理论隔绝,这一小撮人把从西方的道听途说当作是金科玉律,不容别人反对。
第二是中国的报刊只刊登这一撮人的意见,就算他们大大出丑以后,在网上被网民围攻,中国的主流报刊也还是为他们说话。在这种一面倒的支持下,就算这些人是英明神武,有很高的理论能力,也会腐化因此一事无成。更何况他们根本就没有理论上的能力。由他们把持,中国还能出现经济学人才吗?
人才的出现是需要彼此之间互相竞争和互相激励的环境,职业教育是可以计划的,但高级人才要解决的是未知的领域,是不可能事先计划的。
因此如果希望出现高级人才,是要放手让他们去探讨,去辩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