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3418 9
2006-05-31

总供给曲线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由此得出结论是在古典学派的假设下,总供给不会变(曲线垂直)。

但是潜在产量是充分就业是的产量,当工资率变化时,充分就业量也是变化的,这就导致充分就业产量也在变化,即古典总供给曲线应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向上倾斜的。

这是为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5-31 19:23:00

我的宏观不太好,可能记错了,但好像长期内充分就业量与工资率无关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1 22:12:00

古典总供给曲线,现被认为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是一条长期总供给曲线,它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供给线,无论价格水平如何 变化,供给的产品数量都是不变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卢卡斯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1 22:14:00
有关总供给假说,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文献里可以概括出两种主要的有关总供给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两个正统的假设:一是工人和厂商作出理性的决策反映他们的最大化行为;二是工人或厂商的劳动或产量的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第一种有关总供给的新古典观点来自卢卡斯和拉平(1969)有关劳动供给的假设的跨期替代模型。这种分析中劳动供给被假设为工人对所觉察的真实工资的当时变化作出更多工作(更少闲暇)或更少工作(更多闲暇)的反应,用目前闲暇替代未来闲暇或相反的替代行为反应即为跨期替代。在跨期替代模型里,用工人的“自愿”选择来解释就业的变化,这里工人改变劳动供给是对所觉察的真实工资的当时变化作出的反应。第二种有关总供给的新古典观点来自于卢卡斯(1972、1973)的著作。这种分析方法的重点放在商品市场和厂商的需求决策上。假设厂商知道自己产品的目前价格,而对别的市场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了解在时间上滞后,厂商就面临“信号提取”问题,即必须区分相对价格的变化和绝对价格的变化。在前者的情况下,厂商应该理性地增加自己的产量,而在后者的情况下,并不需要供给作出反应。实际上,一般价格水平变化越大,生产者提出正确的信号就越困难,从而对任何既定价格变化的供给反应就可能越小。从劳动和商品供给出发对单个经济行为人行为所做的分析,导出了卢卡斯“货币失察”供给函数:

Y - Yn = αP – Pe

即产量(Y)对其自然水平(Yn)的偏离仅仅是对实际价格水平(P)对其预期值( Pe)的偏离的反应,也就是对没有预期到的失察的价格水平上升的反应,或者是对实际通货膨胀对预期通货膨胀的偏离的反应:

实际上,货币失察供给函数的这个形式等于重述了附加预期的菲利蒲斯曲线:只有当通货膨胀预期完全正确也就是没有价格失察时,产量和就业才会在其自然率水平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1 16:13:00

从Y - Yn = αP – Pe)可以直接推导出phillips曲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2 23:09:00
LZ:问题的关键是充分就业量不会随着工资率变化而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