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billspirit
谢谢如上提醒,补充3点说明(前提:反对反方观点):
(1)理解一句话,特别是判断句,首先要看其前提条件,正如数学中的定理、证明一样,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要理解“无欲则刚”也要从词句产生的背景来看。“据不完全考证”,词句作者为林则徐,在其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写下的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下联中“无欲则刚”意思是要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顾可理解其逻辑为:无欲则无求,无求则遇事刚正。
(2)“则”字妙用。何为“则”,含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意也。显然,词句在陈述一个事实:一个人无欲后顺理成章可达到一种“判事做人”刚正不阿的状态(并非有人理解的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无欲则刚并非教育我们如何成功的,而是告诉我们待人接物的一种取向),因此词句并非“无欲为刚”“无语成刚”。而且,诚如第一点中描述的一样,作者隐含地已经对其“无欲”中的“欲”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乃“不好”之“私欲”也。如果按照反方的理解,“刚”为欲,那理想是不是“欲”呢?我们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时候是否就是不“刚”了呢;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欲望”强烈却做事刚正不阿,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爱戴又作何解?因此,反方将“刚”理解为一种欲,有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之嫌。
(3)欲为修饰物质的名词,本身亦为物质名词;刚乃状态形容词。我们的语系中有“物欲”、“财欲”、“性欲”、“肉欲”等等不一而足,但很少甚至没有见过“刚欲”、“福欲”、“强欲”、“弱欲”、“富欲”(此富欲非彼富裕),反方将刚嫁接于欲,实乃“刚”之不幸,“被”欲而已。且不知反方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