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来说吧:
一.市场是不让机器创造价值和交换价值的
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件商品都是由机器来生产。盯住某一特定的生产者,人们看到,机器多制造一件,多销一件,就能换到更多的人民币,于是人们便凭直觉认为机器能创造交换价值,这是一个错觉。
对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产生、怎么变动?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与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比如:某商品,若一人一天能用手工生产一件,那么手工商品每件就凝结一天的劳动,假定其价值为A;使用机器生产率提高后,若一人一天能造十件,那么,用机产的商品每件就只凝结十分之一天的劳动,价值就只有A的十分之一。马克思对这一说法,没有进一步展开来讨论,不少人不服气。这里用市场价格波动来实证----机器能生产使用价值,但不能生产创造交换价值和价值。
某商品,用手工生产时,一个人一天能生产 一件每件卖 10元,这人的日收入是 10元,假定当时市场上工人的日平均收入是 10元,他觉得还合算,就安心那生产商品A了 。
后来,大家使用机器,一人每天可以生产100件,但是这时商品不得不降价了,降到每件 1角3分,这时,工人每天销售收入为 13元,其中 10元是工人创造的交换价值,其余 3元是机器的价值转移----即折旧费, 一台 90元的机器大概折旧 30个 3元之后,就要报废换新的了。可见,机器扩大了使用价值-----由 件增至 100件,但它并没有增加交换价值-----工人收入还是10元。
也许有人会说,机器生产商品价钱会劫到是1角3分?不至于那样低吧。 如果只劫到每件是2角,每天销售收入是20元, 那么,除去工人创造的10元,机器转移3元,就还有 7元是机器创造的。 但是,市场不会可怜人。
因为2角这样的高价,使得该商品的生产者收入太高了,高过当时市场上工人平均收入10元的水平。 于是,必然有大量的人涌入该商品生产行业,过量的生产必将该商品的价格节节下降到1角、9分、8分、甚至5分,直到弄得该商品生产行业的生产者人人亏本,无法坚持下去的人不得不退出该行业,该商品的价钱才又慢慢上升到1角3分的水平。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商品的价格将以价值 1角3分为轴心上下波动。
那么,能不能在维护机器、延长机器寿命,让机器创造交换价值?若使每件商品的机器磨损由3元降为2元,那么每天销售收入13元,减速去工人工资10元、机器磨损2元,就有1元是由机器创造的了。
也不行,市场不允许。 维护机器、是生产者人人都下功夫的事情,若大家都把每件商品的机器磨损降到2元。那么,这个利益又会吸引人们加入该商品的生产行业,过量的生产又将使价格下劫,新的价格波动轴心将是1角2分,不再是1角3分了。
价格的波动使某些生产者得到比平均工资高一些的收入,而使另一生产者得到比平均工资低一些的收入,但是,整个行业的生产者的平均收入只能与社会平均工资持平,不可能因采用机器生产带来一个收入增量。
机器不能创造交换价值,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市场不让机器创造交换价值和价值。
二. 楼主说的无人工厂,还没有说明当时的市场环境
如果当时社会上某行业,全都是业主经营的无人工厂,那么,这个行业的产品将下降到极低,业主们卖出产品后,除收回工厂的设备成本外,只能得到业主个人的工资.因为,如果业主得到的收入高出市场平均工资,那么,产品的价格还要下降. 如果当时社会上其它人都还用比效低级的方法来生产,而只有一个人能经营无人工厂,那么,这个人肯定会得到很高的收入,但是,这个收入不能算是机器设备创造的,因为除了无人厂主的设备外其他人的机器并不创造价值. 这个拥有无人工厂的能人,肯定是发明家兼市场开发家,他得到的是由他的发明和市场开发行为创造的价值.他的收入是他这个人创造的,而不是设备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