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753 0
2010-10-15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引言:《齐物论》是解庄的钥匙

  《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在道教的地位非常崇高,仅次于《道德经》,而且有很多东西,比如道教里的丹法,特别是内丹心性之学,就是由《庄子》引申而来。如果没有《庄子》这本书,很多丹经连入门处都找不到。另外,《庄子》这本书对以后禅师们的诸多作略、机用,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点过去限于门户之见,说的人很少。

  所以,《庄子》这本书我们要好好琢磨才行,如果只看它的文字、翻译和注释,根本入不了局。《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当然内篇是核心,但外篇和杂篇也不能小看,里面的东西同样非常老到。内七篇也好,外篇和杂篇也好,必须认识到《齐物论》是整个三十三篇中的核心,是解庄的钥匙!

  在中国所有的古典文献之中,最难读的有《尚书》和《易经》,那些真的是令人搞不懂!但诸子中真正难读的,则要属庄子的《齐物论》了。从先秦直至隋唐佛教兴盛之前,思想最深最高,论理最严密,对人心、自然观察最细密的,也就是这一篇《齐物论》,给人们提出问题最多、最深的,还是《齐物论》。

  《逍遥游》是谈境界的,谈道人的那种自在自由的境界。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它里面没有多说。而《齐物论》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寓言、理论、设想、推论,给了大家一些入手处。通过丧我、梦蝶、与物俱化等,最终达到逍遥的那种境界。《齐物论》还对人的知见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对人类思维中的误区、枝节,语言中的词不达意等,进行了多角度的批评,并指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回归虚无,进入虚无,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归于空性。

  《齐物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留意的见解,如果我们用心去细看、细品,就应该以《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态度去学习。如果有兴趣,真正在《齐物论》上花上一年的时间,反复浸泡,就像吃棒棒糖,慢慢品尝,然后结合其他的文化和知识,哲学的、心理学的、宗教学的,乃至社会上的种种学问来作参照、调理,那么你的感觉就很不一样了。

  佛教里谈"观法",学佛的人"修观",庄子《齐物论》里就有很多观法,都有修观的成分在里面,而且这些观法很妙,可谓是别具一格。庄子的观内、观外、观化,你说主观也好,客观也罢,都很不一般。你可以细细去品,品到了以后,就必然有所得。

  《庄子》里的寓言很多,议论也很多,但是全面系统地来谈天地人心,来谈大道的,首先就是《齐物论》。它不仅仅是《庄子》三十三篇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是解开整个道家思想的钥匙。如果不懂《齐物论》的话,那么看《庄子》其他篇目也就没处下手了。它既高又广,既深且厚,同时又很平实。里面除了说道理之外,还把日常的修为也融合进去了,结合着我们日常的起心动念,结合着我们日常很多的生活习惯侃侃而谈,的确非常殊胜。


虎行似病,鹰立似睡



首先,整篇《齐物论》就是谈一个"道"字,谈人在道上的感觉。从"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谈到"天籁",都是说的这个。搞艺术的都喜欢谈什么什么是天籁之音。天籁是什么?这里边就有说明。我们首先要看到这一个"道"字,你必须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之后有了感觉,你才明白什么是天籁。
  我们开始学习正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这里一开篇,就布置了一个故事画面。南郭子綦据说是楚昭王的弟弟,还做过楚国的司马,我们这里就不去深究他的出身了。《庄子》里的人物,有的是寓言形式的,子虚乌有,有的则是他自己编排了一场戏,抓个古人来当戏中的演员。南郭子綦这一天呢,一个人"隐机而坐",就是靠着他的几案坐在那儿。"仰天而嘘",就像在那里练吐纳、练气功的大周天一样,做呼吸、调息。什么是"荅"呢?就是失神的样子。这就不像我们平常看到的那种精神抖擞、精神焕发的状态了。荅焉,就是蔫耷耷、软绵绵的样子。真正那种功夫上了手的,显现出来就是"虎行似病,鹰立似睡"。荅焉,就有这个味道。

  我们看武侠小说,不管是金庸写的,还是另外几位超一流高手写的,其中描绘的武功高人,都是初一看不怎么起眼,一出手才知道是绝世武功。所以"荅焉",是一个人的功夫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后,才会有的味道。平常我们人很有精神,但真正到了悟道的境界以后,那种人的"精神"就没了。荅焉,是让平常的种种贪、嗔、痴、慢、疑,种种欲望、动机所支撑起来的那种精神死去了。用禅宗的话说,荅焉就是妄念死掉了。

  "似丧其耦",这里的耦,通偶,就是二,有主有宾,有能有所,有圣有凡,有菩提有烦恼……这些都是耦。"似丧其耦",就是把二去掉。一般人可能这么认为,偶就是配偶,就像死去了太太一样。因为有"我",就有"我所有"。每个人都有"我"和"我所有",这也是二。"似丧其耦",可以理解为把我所有的丧失了。

  大家都想知道我和无我的关系。学佛法的人都想达到一种无我,那么,什么是无我的境界?拿庄子的话来说,就叫"丧其耦",因为耦就是二,有个我,有个我所有。这个我是什么呢?我经常说,这一百多斤就是我,但是如果你是医生,你自己给自己号脉,这个我,就一分为二了:一个是主观的、当医生的我,一个是客观的、当病人的我。如果你是一个心理学家,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分析的时候,你就有一个我在分析另外一个我,精神就一分为二了。如果你是一个逻辑学家,专门研究自己的思维程序,那么你的思维内容就变成了客观存在,变成另一个我……

  所以,到底这个主观的东西是什么?"似丧其耦",的确有这么一种味道!庄子的这个笔意就不凡,像这样的感觉,是庄子第一次提到的,在他之前,从现存中国历史文献来看,各家各派还没有这种提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