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就个体消费者而言,消费增加意味着当期储蓄减少,这句话应该基本正确;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未必。
我们假设一种理想情况:国家只有一家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存贷款、投资。一般消费者与企业之间是用银行卡进行交易,而企业与企业间也非现金方式交易——这样导致了储蓄总额度并未减少,只是在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账户往来…(暂不考虑准备金制度,因其可调且杠杆效应巨大)
对于个体企业而言,消费的增加意味着对产品需求的增加,如果长期存在这一种预期,也就意味着企业可以在下一个生产周期得到投资(或贷款、动用储蓄)来扩大生产。其实这些也可以扩大需求,使收入增加。
对银行而言,它掌握的信息更加丰富,可以贷款且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如果把这些存过来的钱直接全部拿去投资,那仍然不会使国民收入下降。
其实,如果国家信用不贬值(不考虑外部货币的影响),就可以把纸币(铸币)视为一般等价物(有价值的)。那么,这些交易就是等价交换。最终的结果是上游企业所用的原料经过价值的层层转移来到消费者这儿并被其消费,完成“原材料→各种形式的气液固废弃物(可回收的话,还会→原料)”这种消费模式而已。
非专业出身,还望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