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31 0
2010-10-17
近日,以民营经济著称的温州,“大胆”酝酿一项新举措。温州市委、市政府公开
提出,要努力将该市下的柳市镇等5个强镇作为扩权改革的试点,建设成为镇级市。
  就在不久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透露,我国将积极研究完善设立县级市的标准,把人口、经济、财政、税收以及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县(镇),适度改设为市。这也向公众释放出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信号。

  在探索强镇扩权的过程中,温州公开提出建立“镇级市”的想法,这在我国的行政区
划改革方面可谓首例。“镇级市”,这一独具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新名词进入公众视野。


  作为行政区划改革中首次出现的新名词,“镇级市”到底是一个什么市?“镇级市”
改革模式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破立 “镇级市”的实质是县辖市

  温州将试点打造五个镇级市!

  据温州日报报道,2月22日,温州市委常委举行强镇党委书记座谈会。温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占维在会上指出,开展强镇扩权试点,加快强镇转型升级是温州市的
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温州将着力解决强镇责大权小的突出问题,努力把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
为“镇级市”。

  “我们要早日争取建立龙港市!”1月20日,温州苍南县龙港镇镇长王忠秀在接受媒体
的采访时表示,早在1955年,龙港就被列入浙江省试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并坚持把培
育小城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出路。

  “媒体的报道好像有点误解了‘镇级市’的真正本意。”按照林万全的理解,“镇级
市”的概念主要是让镇级政府承担起建设城市的职能,由镇级政府承担起县级管理的能力
,推动城镇向城市转型。

  “‘镇级市’可以按照城市的规划要求,解决城镇责大权小的问题。”林万全坦言,
龙港镇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权小”的问题成了当地发展的制约瓶颈。

  据林万全介绍,龙港镇现有本地人口约28万,外来人口10多万。然而,按照以前的政
府机构设置,“很多权力不在我们这一块,管理人口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政府的社
会管理功能很难充分发挥。

  尽管林万全的理解与媒体所报道的有点出入,但他对“镇级市”的说法也表示赞同,
“通过小城市的建设,可以吸收剩余劳动力”。

  “镇级市”的实质是县辖市,实际上,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民间
很早就有了建立县辖市的提议。

  而官方正式公开提出,温州是第一个,有网友将温州“镇级市”的改革称为“石破天
惊”。

  争议

  更名作秀还是质的突破?

  “镇级市”的提法,表面上是名字的更改,其背后深层之义仍是政府权力的下放。


  由“镇级市”引起的强镇扩权话题很快引起了公众热议。

  有网友公开发文反对县辖市的模式,在他们看来,“镇级市”并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国
情。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很快,但发展很不平衡。”反对者认为,在我国沿海地区,
许多建制镇的城市化水平早已达到或者超过了设市的标准,但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
仍然比较落后。因此,“镇级市”对于中西部地区没有任何意义。

  “‘镇级市’的改革是确定国家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
网友观点不同的是,广东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利文认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很多乡改
为镇,一个镇就是几千人规模。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现在很多镇已经达到了几
万人的规模,“再以镇的行政结构来管理,那就不大合理了。”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也曾经做出过“县级市”的尝试,但在1993年国家停止了相关的审批。

  于是,有网友直批我国目前的市制体制混乱,设置“镇级市”其实是人们的心理在作
怪,势必会加剧我国市制的混乱局面,“这样只能满足几个大镇的虚荣心,对于行政改革
没有任何意义!”

  而在记者采访过的专家中,他们无一例外都对“镇级市”的改革措施持赞同态度。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教授认为,“镇级市”
不仅是一个行政级别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吸纳剩余劳动力,而大都市很难解决近年
来中国迅速增长的剩余劳动力问题,“每年春运,几亿的人要来回颠簸,可以说是对社会
财富的浪费!”

  “设立‘镇级市’的想法是对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处处长、
研究员谭炳才说,把镇改为市,可以使它的功能比传统的镇更大,这样就可以提高城镇聚
集人口和发展经济的能力。

  谭炳才认为,“镇级市”的本质是赋予城镇城市建设的能力,从而实现剩余劳动力的
城镇化和本土化,“一方面,当地农民可以洗脚上田,进入工厂,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
另一方面,外来工可以在工作地安居乐户。”

  “经济发达的县可设为县级市,县下发达的镇可设为镇级市。”在激烈的争论中,有
网友提出了理性的建议,在他们看来,“镇级市”的问题并非能不能改革的问题,而是要
根据具体的情况,“县级市和镇级市的设置必须有严格的标准”。

  启示

  “广东的未来是‘县镇化’”

  有专家指出,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对城市的含义多少有些误解,以为城市化就是向
城市转移。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很多中小城镇成为
一副“空壳”。

  “这主要是政府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缺乏管理的眼光。”曾经担任过广东省政府发
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巡视员的王利文认为,过去,我们的发展总在大城市上做文章,尽管
一直都在提倡产业结构调整,但是还是缺乏力度。

  王利文认为,在各地招商引资中,有能力的城市就可以拉到产业,而政府缺乏有力的
调控,导致下面的中小城镇难以发展。

  即使在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地区,由于体制上的困境,也给当地的发展带来许多制约。
谭炳才向记者透露说,广东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首先让中山和东莞尝试市管镇,让
市级的功能代表了县级的功能。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现在很多镇已经具备了县级市的
功能”。

  “中山和东莞的行政架构是扭曲的行政架构。”谭认为,在这样的行政架构下,中山
和东莞等城镇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制约,主要是因为没有市级功能,审批的范围、管辖的
事项都受到限制。其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公众对镇的理解还保留在农村的概念上,这
样会对其招商产生不良影响。

  而“镇级市”的改革可以弥补现行机制的缺点。

  “广东应当尽快启动‘县镇化’!”胡靖分析说,目前,广东省内,粤北、粤西、粤东
约有1000多万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到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城市,但真正能够在珠三角买房
,实现城市化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胡靖认为,多数农民在过了40岁以后,还得返乡居住。因此,广东未来的方向还是需
要“县镇化”。也就是说还是要依靠全省的1200多个镇和120多个县来解决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