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572 3
2010-10-17

阿含故事:说与不说之间

有一次,摩揭陀国的大臣禹舍婆罗门,到舍卫城竹林园拜访佛陀。

禹舍婆罗门对佛陀说:

「尊者瞿昙!我是这样的一个人:凡是我亲眼所见的,我会准确地描述出来;凡是我亲耳所听说的,我会完全照我听到的陈述出来;凡是我所觉了的,我会按照我所觉了的说出来,从不失真。」

佛陀对这样的行径并不完全同意,就对大臣禹舍说:

「婆罗门!我不说『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说『不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所听到的、所觉了的也一样,不说『应当』或『不应当』将所听到、所知道的一切全部说出来。

婆罗门!如果将所看到的说出来,会造成不善法的增加,善法的减少,那么,我就不说,反之,如果能促成不善法的减少,善法的增加,我就会说。听到的、觉了的也一样。」

能准确无误地转述所知、所见、所闻,大概是大臣禹舍所引以为傲的,所以会向佛陀说。这让我们联想到,现代媒体所宗奉的「忠实报导」。现代媒体以社会大众有知的权力为理由,对一些会造成负面教育的事件,也巨细靡遗的详加报导,尤其是对一些犯罪案件,或对社会风气有负面鼓舞的事件。

这类事件的报导,常常造成一些不良的模仿。从本则故事的对话来看,佛陀显然是不同意所谓「忠实报导」的,报导或转述与否,应当评估会有怎样的影响而定,如果明知道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的,就应当有所抉择,保持缄默才是。

不「欺骗不实」,是为人的基本态度,佛陀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从本则故事来看,为有利于善法而保持缄默,应当没有违反不「欺骗不实」之虞。

即是一般的言谈,佛弟子应当也要比照这样的原则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17 20:33:42
凡事不一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7 20:54:14
功利主义哲学的典型,一切以结果为中心,但是问题在于结果是表面的还是真实的有待商榷。
谈到现在的舆论,也是一样,没有职业水准,只能以结果为导向——眼球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7 20:54:40
功利主义哲学的典型,一切以结果为中心,但是问题在于结果是表面的还是真实的有待商榷。
谈到现在的舆论,也是一样,没有职业水准,只能以结果为导向——眼球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