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钢材期货前程坎坷
2010-10-22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禁运和石油短缺成为了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转折点。供给的突然中断改变了石油这一大宗商品的买卖方式。当时,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瞅准了这个市场的机会,决定推出原油期货合约。如今,纽交所已被全球最大的期货与期权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集团收购,创出140万份的期货日成交量。
1
步石油期货的后尘
石油市场在出现动荡之前二直是由生产商而非市场来制定价格。CME集团的商品风险管理咨询师保罗·谢尔曼(Paul Shellman)称,当前的全球钢市就好比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产业。所以,谢尔曼和美国其他金融期货领域的人士认为,钢铁期货、铁矿石掉期交易等风险管理产品推出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认为,虽然石油市场与钢铁市场波动的起因大不相同,但结果却颇为相似,现货定价、金融衍生品等已经开始协助管理长期价格波动的风险。
“在钢铁行业,采购商曾一度能连续1到2年以固定价格从钢厂进货。”谢尔曼说道,“但自从钢厂失去采购原料的年度定价权之后,这种情况基本就不存在了。长期定价时代基本已近终结。”
2
期货产品越来越多
过去几年,针对钢铁行业开发的期货及其他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伦敦金属交易所曾在2008年4月推出了两种方坯合约,随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也在同年10月份推出了热轧卷期货合约。新加坡期货交易所曾于去年4月首次引入了铁矿石场外交易合约,伦敦结算交易所也在一个月后推出了铁矿石场外交易合约,而上海期货交易所在数月后也推出了钢材期货合约。
但是,尽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针对钢铁行业的金融产品,市场却对此的接受程度并不高。甚至在美国这样的金融大国,针对钢铁行业的金融衍生工具也并不容易被市场接受。例如,芝加哥商业交易的热轧板卷合约推出至今问津者寥寥无几。
有专家指出,石油合约也是在推出多年后才渐成气候的,钢铁市场仍需数年时间才能完全接受并运用期货及掉期交易合约等工具。
目前,仅有伦敦金属交易所自称其推出的方坯合约成交规模还比较满意,今年的交易量已达到107700份。但是,这个开局其实并不顺利,其远东方坯合约之前一直无人问津,目前该产品已与受欢迎程度略高的地中海合约一同并入全球方坯合约。
3
钢铁制造商抵制
美国钢铁市场部分企业认同衍生工具,但大多数都认为现在没有必要使用金融衍生品。比如,一位在市场打拼多年的资深人士便称周围根本没人在使用钢铁期货,预计短期内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
“我认为美国市场不会完全接受这些工具。”这位资深人士说道,“美国国内似乎还无法接纳这些东西。”
在美国的大型钢铁制造商中,也出现了对衍生产品的抵制态度。他们认为,使用金融衍生产品会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形成不必要的隔阂,其中批评声最大的要数纽柯钢铁公司首席执行官丹·迪米科(Dan Dimicco)。
早在2008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热轧板卷合约的前几个月,迪米科就在一次会议发言时表示:“业内不支持衍生工具。”如今热轧板卷合约已推出近2年,迪米科仍对期货不感兴趣,他说:“我的观点一直没变。”
作者:克里斯托弗·戴维斯 来源:《中国冶金报》2010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