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436 0
2010-10-22

庄子与中观

我们再看下面:"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我们从佛教缘起论的这个角度来说,世上的万事万物、天地万法都是生生灭灭的,都在我们心里来来去去的。外界的法相生生灭灭,永远都是处于"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状态,这个就不用多说了。那么"方可方不可"呢?有的事情你看是正确的,但是马上就有不正确的一面冒出来了。你看这个是好事,但好事里边就藏有祸事;你看这个祸事,祸事里边也会生出好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嘛。这个就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没有什么绝对的、必然的、非如此不可的。所以《论语》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夫子叫你不要那么固执。万法都是变迁无常的,你说它可的时候,它忽地就不可了;你说它不可,它一会儿又可了。说是的时候呢,它又给你非了;说非的时候呢,它又是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道理,你知道了,能够在人情世故之中运用自如了,你才能体会它的妙处。

  老子《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要像水一样的灵动啊。佛教讲的般若智慧,它是无形无相的,就是表现在"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些方面。我们不能把这个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的范畴,还应该把它纳入我们的修养上、修行上、见地上,使我们自身就具备这样的素质。在生活之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在对待法的事情上,也应该找到"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感觉。

  譬如某人是学南传佛教的,但站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立场上看来,你那些算什么呢?小乘啊,不了义啊,诸如此类的话就来了。汉传佛教认为自己了不起啊,但是站在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立场上看,却又可能认为你那些是莫名其妙的。所以我们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往往各宗各派之间就有这些扯不清的事。净土说禅宗的不行,禅宗又说唯识的不行,唯识又说天台、华严的不行……彼此都是这样那样的,扯不清楚。

  实际上,都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啊!永远都是这样。所以才是法无定法、般若无相、菩提无相,这才是真正的道理。如果我们执著于一个法上,即使是非常了不得的法,那么我们也会落入法执,陷入永远被别人批评的境地。为什么呢?下面说了,"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你在说"是"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在那里做对比。你在说"非"的时候,就有一个"是"在那里做对比。我们说一个事情正确,比如我说这个录音机非常好,我可以找一万个理由来证明它非常好。过两天我不喜欢它了,玩腻了,我又可以找一万个理由来证明这个录音机差得不得了。如果我们感情好呢,你的缺点就成了优点;如果我们感情不好呢,你的优点就全部成缺点了。所以这些都是无常的,都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我们怎样来看这个?

  所以从这里看啊,庄子的思想比佛教的中观还直接。因为"中观"的东西现在都变成"中观见"了,成为理论体系、知识系统上的东西了。就像藏传佛教里边一谈就是"中观见",这对不对呢?对,也不对。

  为什么呢?你学修中观,一定要纳入自己的身心性命中来才行!我们的认识本身,它的这个本来面目,就具中观见,更是中观的体啊!我们的根本智,就是中观的体嘛。你如果还有一个"见"在那里,就是头上安头了。而且知识化、学问化了的东西,再好的都会变成知见障,那也不行。

世间哪里无是非

前面我们说了那么多道理,下面这一句就是一个总结:"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圣人不经过是非之途,而能如实反映自然万物的根本规律,就是因为前面讲的这些道理啊。
  这里借用佛教的话就比较好理解。这是一个"比量"和"现量"的关系。你在是非之中,在肯定和否定之中,一定是"比量"。佛教因明就是谈这些的。"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我们都是用现量,通过眼耳鼻舌身,通过这些感官的当下感知,把它确定下来。可不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比量这个东西,是非这个东西,属于人的精神主观判断。中观实际上就是谈"是非"二字,只不过中观偏重于非,少谈是,它是只破不立,以非为是,这是中观的特点。那么,我们如何超越这种彼是关系、是非关系,凭什么踏实地坐在真如之上,坐在大道之中?"亦因是也",就是依据这个!

  超然于是非之外,超越于彼是之外,超越于"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之上,自然就能"照之于天"。什么叫"照之于天"?那就是我们的根本智,也就是真如,它不通过这些是非、彼是的辩论,不通过一系列精神推理活动,就一下深入进去,一下子洞悉天地万物。所以这里的"圣人不由",就已经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感觉了。"而照之于天",就是一下子回归于法身。为什么呢?"亦因是也",因为我们本来就有这个东西,它根本没有离开过我们。什么叫"因是"?就是唯心!就是当下!就是这个!离开这个,就什么都谈不上了,就没有什么道理了。

  紧接着,庄子这里又反过来照应前面的一层:"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心就是物,物就是心,众生即是佛,佛就是众生。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有是有非,有它生存的道理,也有它灭亡的理由。所以生住异灭、生老病死都在它之中,每一法都有它发起的动力,但就在它发起的动力中,也有它毁坏的根基在其中。

  我们说孔夫子很了不起,但现在就有人说他的不是。我们说佛法了不得,出家人了不得,现在也有人说些不好听的话。为什么呢?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不一样,立场不一样,他都可以找到批评你的地方,也可以找到歌颂你的地方。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说,出家人这样了不得,那样了不得,万德庄严。但是古代也有人批评佛教是三破主义,"入家破家,入国破国,入身破身"。批评得对不对?没错啊,他站的立场不一样,看问题的层次不一样。所以"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啊!永远都是世间相。如果我们没有把分别见、我执、法执彻底打破,就永远都在是非之中打转。

  三祖大师的《信心铭》里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大道现现成成,本来就不难,但只要你有拣择,马上就有是非了,就有判断了,要想认识大道,就千难万难了。为什么禅宗要强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它就是要把我们心中的这些是非相全部扫掉,让真如佛性现出来,当然就没有是非了。

  但是真的就没有是非了吗?我们回过头来看自己生活的圈子,世间哪里无是非?哪怕你明心见性了,你证悟菩提成菩萨了,你面对社会、面对众生,同样还是在是非之中。老佛爷也一样在是非之中,一样要涅槃!为什么呢?套用《金刚经》的句式,是非者,即非是非,是名是非!

  我们看,这里庄子对人世间的这些是是非非,真的是刨根问底了。用禅宗的话来说,庄子的理论还真是有"彻法源底"的能耐!其他且不论,不管你张口说什么,就是"是非"二字把你批死了,不管你搞什么,不外乎一个肯定一个否定。

  这就是人类思维的根本功能,离开了是非这个功能,就没有人类文明,就没有人的精神世界了。人类文明就在是非之中,才演化出如此丰富的世界。我们使用电脑计算机,它的基本原则就是所谓的二进制,就是一个零,一个一。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是,一个非。计算机的运算,也就是在是非之中运行。然而"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如果是在道里面,就没有彼是的区别了,它浑然一体,是就是彼,彼就是是。这个彼,不管你在哪个地方,只要你把它盯住了,它就变成了是。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拿中国的话来说,哪个地方没有阴阳呢?此亦阴阳,彼亦阴阳。男人是阳,女人是阴,可是男人身上分阴阳,女人身上也分阴阳啊。谁没有是?谁没有非?没有优点的人找不到,没有缺点的人也找不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