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戴维·凯瑞(David Carey)和约翰·莫里斯(John E. Morris)合著的《资本之王》(King of Capital),通过特别取景于一家公司,为读者对私募股权业进行一番全面彻底的检视,两位读者在书中奉上的是一堂百科全书式的收购案例大课,读来就仿佛是记录那些传奇人物不断买入卖出公司以此牟取巨利的年鉴,多少勾起读者们对自己学生时代交换棒球明星卡狂热的些许回忆。
金融市场近来的复苏引发了一波企业收购与合并的反弹,不过对很多私募股权市场的参与者来说重整过去达成的交易,其中的机会比新的收购如汉堡王接受3G收购要约或风闻在私募支持下美国在线磋商收购雅虎案要重要得多。
凯瑞是《生意》(The Deal)杂志的资深作家,他在书中写道“那些完成于2006和2007年三四百亿美元的高溢价股权交易至今仍在隐隐作痛”。其中有些收购,比如对著名的医疗连锁机构HCA 的投资,正在择路退出的过程中,这能让它的私募股权东家们心里舒坦些,有些则不然,自上一波泡沫式大跃进中堆积下来的债务,很可能压垮这些公司,最终结局是倒闭。
《资本之王》表面上描述的是黑石集团及其相关主人公的经历,比如黑石首席执行官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的起落沉浮。其实从书中也能读出整个控股并购业的编年史,书中提到私募股权收购巨头KKR(注,全称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成立于1976年,以完成庞大而复杂的直接投资交易出名)及其在纪实文学《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一书中所描述的对RJR Nabisco那宗传奇性的杠杆收购大战,有德崇证劵(Drexel Burnham Lambert)的垃圾债券工厂始末,还有创新交易传奇人物华瑟斯坦恩(Bruce Wasserstein)及其招牌绰号“拼命往上喊价的布鲁斯”(“Bid ‘Em Up Bruce”注:这个绰号大致形容华瑟斯坦恩为牟取更多佣金而一贯极力推高收购报价),笔锋转到当代,描述了今日的私募股权公司惯于向被投资企业空投一名老练的高层主管,其手法和过去那些把被收购公司切块拆零卖的公司劫掠者如出一辙。
控股收购公司素来名声不佳,自1988年那次对食品烟草企业RJR Nabisco的蔚为奇观的世纪收购大战后更是坐实了恶名,凯瑞和莫里斯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这种立场让他们得到了施瓦茨曼和黑石对本书写作的合作参与。凯瑞本人也承认这一点。“此书不是圣徒言行录,”他辩解道,“然而我们对私募股权业持这样的看法,认为它们是市场里重新焕发青春的一员,其面貌不同于过去那种咬住猎物狼吞虎咽一番后只留下空壳的老套形象。”
老套的丑恶形象确实有些褪色了,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后一大批新的恶棍进入大众视线,从而转移掉一些对私募股权公司的嫌憎。而今,控股收购业不止要面对公众的挑剔审视,也要承受投资人的压力。如今很多机构投资者在私募股权公司募集资金时会给出苛刻的条件,凯瑞分析,如今业内无论较小的公司还是黑石或KKR这样的重量级公司,募集的资本金额比金融市场崩溃前的上一回合要拮据很多了。
“到目前为止黑石最多只能圈进135亿美元本金”,凯瑞叹道,两相对比,2007年该公司曾募集到创纪录的217亿美元。
值得观察的另一个趋向是接班人计划。私募股权业还是相对年轻的领域,大多数响当当的私募股权公司创始人还都在掌门人位子上。成就其股权收购业权威的必要气质就是控制欲,因此毫不奇怪,大多数人在自己风华正茂的时候不愿意交出权柄,不过有些则不行了,凯瑞指出KKR的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和乔治·罗伯茨(George Roberts),两人都已年过花甲,寻找接班人的问题愈发迫切起来。
事实上,很多私募股权公司这些年来流失了不少精英高管,就因为看到从创业老板那里获得更多控制权的机会渺茫,他们才决心另起炉灶,自己单干。
至于黑石,凯瑞和莫里斯分析道,部分出于不得已,黑石的管理队伍年轻化了。1995年以后到2000年,大批重要人员离开黑石的收购业务管理层,这是“令人烦恼的瘦身”。施瓦茨曼及合伙人担心引入外来人才可能与公司文化产生冲突,以此只从黑石内部提拔。
据《资本之王》书中的描述,最终黑石把赌注下在自我培养起来的人才身上,大规模提拔了一个新合伙人梯队。书中写道:
“从外面引入人员风险更大,你无从得知他们到底能否适应企业文化。”施瓦茨曼说。2000年1月,黑石只有12名合伙人,现在则扩编了5人,他们是戴维·布利策(David Blitzer),30岁;朱钦(Chinh Chu),33岁;拉里·古非(Larry Guffey),31岁;布瑞特·皮尔曼(Bret Pearlman),33岁以及内尔·辛普金斯(Neil Simpkins),33岁。
这些合伙人鼎力相助黑石趟过了十年来互联网泡沫破灭和信贷危机的重重险滩,不过这也并非施瓦茨曼和合伙创始人皮特·皮特森(Pete Peterson)第一次精明地把宝押在年轻人身上了。
1988年作为一笔500万美元贷款额度的回报,黑石得以引入一位35岁的年轻人劳伦斯·芬克(Laurence Fink)担任一家资产管理合资公司的头儿。到了次年,这家名为黑石财务管理(注,黑岩的前身)的合资公司就偿清了这笔借贷,其时公司管理资本总额为27亿美元,管理费收入为1,340万美元,利润390万美元。
时至今日,当年由施瓦茨曼和皮特森播种,由芬克抚育的那家小小的资产管理公司,成长为巨无霸的上市企业黑岩(BlackRock)集团,其市值超过300亿美元。芬克仍旧唱主角,本周做节目的时候他告诉CNBC,从黑石得到500万美元的授信额度是他此生最价值连城的一笔买卖。
FROM 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