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专才是指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的人才,所谓全才是指在各方面均有所发展的人才。所以,无论专才还是全才,都是人才。并非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的专才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那样子不是专,是单,而单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必然要结合多方面的知识,而仅仅只有某一领域知识的人不能称之为才。当然全才也不能单纯理解为各领域略懂一二浅尝辄止的人,他们的博必然建立在某几个领域的高深之上,因为无所不知的不是人只能是百科全书,所以即使是全才也是建立在专才基础之上的。由此可知,理想化的全才实际上是拥有无数精专知识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梦幻化了的,因为“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全才的理想过于空洞。现实情况是,当今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也是高效的社会,博学多才的人能高屋建瓴地提出全面的观点,而博识的人亦能更好地进行学科间的交叉,由此创新出新的理论,并且这样的“1+1”似的创新能够传造出第三个新式思想。所以对全才的需求又是必然的。
然而现实情况与我们的需求不能挂钩,其原因在于全才的难造就性,一个人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学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才。历史上有谁敢称自己是全才呢?毛泽东算吗?通晓军事政治文学,但他也有自己不知的事情。如果以一个圈的方式将人的所知与未知隔离开来,圈内是所知圈外是未知,并且这个圈是不断增大的话,你知道的越多实际上就是不知道的越多。而现实情况是,我要招聘一个业务员,我会看重他的沟通力,其他的方面,譬如口才、理解力、表现力,都是在我观察范围之内的,然而如果此人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话,我就可以说他是全才吗?恐怕不是,他的口才理解力等等是其沟通力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全才的全实际上是专才的专的集合,所以他还不能称为全才。
所以说,全才是一个时间累积不断量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由此可说,在成为全才之前还是应该成为当之无愧的专才,将你所擅长的技能深化精化,成为此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而社会也是因为这些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能得以不断繁荣发展。举一个最一般的例子,爱因斯坦是当之无愧的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解决了牛顿以来天体力学残留的历史难题,但是爱因斯坦除了物理之外可以说一窍不通,他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料理的好。但就是因为他能在其所专长的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才成就了永远的爱因斯坦。再比如说钱钟书,在他的高考中,数学是零分,而国文是满分,如果按短板效应的观点来评论的话,钱钟书必须砍下长板来补短板才行,然而清华不屈一格降人才,也正是清华的包容成就了一代文学家。
全才是一个太理想的目标,专才是实现全才的前提。所以,就可能性来说,成为专才的可能要大于成为全才的可能性,也更有利于培养人才适应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