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问题源于“雨中人”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设定的疑问,但想了想,我结合自己学习的经历,我想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呢?想和大家讨论关于解析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为了有某种数学化建模的可能我们的发展经济学总是存在各种看似完美但缺乏现实经济解释力的模型呢?
你的问题问的很好,我最近也开始疑惑一些区域发展报告的指标设定的科学性参照指标是否存在?如果说国家统计局年鉴以致县乡统计数据中的指标是GDP核算的重要依据的话,一些区域发展报告中的指标是否也应该有一定的所指功能,或者需要在建模过程中具备变量之间的逻辑迭代关系?有的发展指标有41个,联国国的有些发展报告指标有100多个,除了有彼此替代的嫌疑外,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变量之间的经济学意义往往令人迷惑(不敢讲怀疑,但有一点)。如同效用函数允许下的假设,政策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教育满意度,等等,甚至包括离婚率。。。是否有点太多了呢?有关中国经济周期分析的一本书中包括了110个参照指标,需要大型计算机进行大规模运筹迭代,试问,是否是过于直接的模仿其他人的方法呢(没有对具体指标进行严密的经济学分析)?
除了刚才提到的问题外,继而出现的最关键问题是,指标建立的多寡是否是为了解析解的方便和建模的需要?有些分析看上去很漂亮,但很粗暴的去掉一些关键的参数,使模型具有了解析解的可能,那么,研究经济学学岂不成为一种技巧性的研究?
新发展经济学从新制度经济学中引入大量研究对象,同时,无法构建一个严密、系统和动态的参照系一直以来是一大软肋,从微观发展经济学到宏观发展经济学都存在不同模型分析变量间的不兼容性,是否是纯粹的理论分歧,还是有数理方面解析解的(机会)考虑?
希望能和大家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谢谢。
注:想法来自于“雨中人《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指标设立问题》”的帖子中我的回复,相关指标设立的问题可参阅“雨中人”帖子的进一步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8 23:43:0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