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14 1
2010-10-24
目前大学有不少老师对“科研”感到迷茫,从而出现了一些“过热”和“过冷”的现象,为了名利而“短平快”甚至搞“假冒伪劣”是“过热”,觉得行政垄断学术资源和名利机会从而“自暴自弃”、视科研为“替别人做嫁衣”是“过冷”。我认为,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正确的“科研”认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向朋友们推荐我的的“4个3”的认识,以供参考。   
    我认为,大学的科研主要是为了3个目的第一,个人心性修养,即:增长自己的德性和智慧,使心灵光亮和开阔起来,从而幸福地生活。古希腊哲人就认为,只有成为哲学家才能获得完美人生。第二,为了学生。老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真正变成有学问的人,才可以成为一个在创造知识中传播知识的好老师。第三,为了服务社会。大学老师应当对社会进步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大学的科研信息交流主要有3种平台第一,面对面的口头交流平台。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以及激发往往要借助“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近距离接触才能做到。我们似乎越来越忽视这种人与人身心紧密接触的团队科研平台。第二,纸质载体、设备实验上的信息交流平台。图书资料室、实验室中的身影越来越少的现象反映了人们更多的借助电子信息。第三,基于电子技术的信息交流平台(声像、影像和网络等)。我感到,人们的交流平台越多,信息交流越少;浏览信息越多,研究信息越少。我认为,大学的科研平台建设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而不仅仅是行政级别性的种种“名称”申报和资质认可。
    有3种科研的方法第一,实验。过去自然科学以这种方法为主,如爱迪生的1000多项发明多来自其实验室。社会科学似乎也越来越重视利用实验方法,如美国著名的三次大的“重复的囚徒困境”的网络游戏试验,行为经济学家的心理试验等等。第二,亲力亲为与调查。如自然科学家的天文观测,地理学家的勘测等。社会科学家更借助这一点,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成功学家和成人教育家戴尔.卡拉基也是很好的榜样,他们的书都没有数理模型的数理研究,而是他们自己亲力亲为或调查学习获得的经验、案例与思想的有机集成。第三,冥想与顿悟。大家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其想象的结果,当代霍金的黑洞理论等也是想象力的结晶。社会科学是研究人情世故的学问,更离不开自己心灵的体验。一切有利于发掘下意识和利用心灵力量的方法都可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好方法。
   科研成果 有3类:第一,显性成果。例如:专利、论文、产品等及其带来的奖励、金钱以及官方认可的身份(如长江学者)等。第二,隐性成果。例如:你的德行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启迪,你的智慧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启迪和快乐;你的科研经历积累的隐性知识;你与团队合作积累的结构性知识及其目前尚未显现的后发力量;你的失败给人警示作用,等等。第三,半隐半显的成果。最典型的莫过于学生和同行的好口碑。科学家同行的认可其实是科学家最大的内在动力,因为只有同行和内行的赞誉才是值得赞誉的赞誉,真正的科学家对外行的迷信嗤之以鼻并引以为耻,更不用说借助这些骗钱了。
    我建议,我们那些没有行政资源的普通老师在科研上应该以个人心性修炼为目的、多去取得学生好口碑等隐性成果,力争为社会服务。只要坚持,他们一定会取得很丰厚的名利等显性回报。我也祝愿,那些拥有丰富行政资源的学者组织稳定而有力的团队更好发挥3个平台的作用,取得更多更精的显性成果,为单位创大品牌、为社会做大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24 12:09:13
强烈支持,谢谢鼓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