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费用批判纲要
谢永侠
对于交易费用理论的批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大量存在着。但至今尚有那么多学者沉醉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庞杂与混乱,对于一切批判置之不理,并且还大用特用。这种现象,除与人们的盲目崇拜之外,可能尚与批判者的深度、广度或者针对性有关系。本文即献给那些仍执迷不悟者。
一,概念混乱
对于交易费用的概念所存在的问题,就连交易费用的创始人科斯都不得不接受威廉森所抱怨的学界普遍对科斯的论文“引用多而理解少”时指出的两个问题:(1)科斯没有把交易费用概念定义成可以操作的概念,从而后来者在应用此概念时不得不另循它途。(2)科斯没有说明到底是那些力量决定着交易费用的大小和交易制度的方式。很明显,交易费用就是这样一个概念,既无法定量,也没有明确的定性。交易费用没有明确的定性,主要表现在交易费用学者人各一论,其具体内涵究竟有多少,至今还没有人说清过。我简略的统计一下:
1,没有市场的交易有没有费用,当然其费用是巨大的。没有市场其交易就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人们寻找交易对象那要花费多少呢?张五常所谓“如果交易费用真的是零,市场就不会存在”(交易费用的争议),“无交易费用,不会有市场”
2,解决上述问题所用的工具、手段,所需费用亦为交易费用,如建立市场、商贸、中介组织和印刷、发行货币,建设交通路线,购置运输工具等等所需要的费用也是交易费用。
3,而上述组织的收入算不算交易费用,人们统计的交易费用大概就是这种交易费用了吧?各种贸易、中介组织收入的交易费用。
4,市场的摩擦力,由于信息不确定性,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导致的人们不能得到效益最大化而出现的损失,是交易费用。
5,“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导致的市场成本(科斯的交易费用),这显然是最经典的交易费用。
6,解决上述费用靠的是制度,那么建立制度的费用--契约费用,加强行政立法,实行市场管理等等的交易费用。
7,组织的运行费用,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执行制度是不是也有费用,这是不是交易费用?这被人们称之为行政费用。也可以称之为计划的费用。
8,执法和管理人员的收入也是交易费用。
9,寻求和购买信息的费用也被人们称作交易费用。
10,人们在市场上寻找、发现交易对象、讨价还价的费用。
11,制度或组织决策的好与不好所导致的效益损失的机会成本。
当然,交易费用还有多多,如在其它文章上看到的印花税、佣金,甚至电话费、邮购费等等。而如果以张五常的广义交易费用而论,其结婚、生子、交友、战争、抚养、赡养等等无不具有交易费用。我的举例一定还遗忘不少,有兴趣者可以补充。
其实,交易费用概念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人能够说清楚,其不同概念并不是一般与特殊、广义与狭义的关系,有些甚至不在同一范畴,比如收入与成本等,显然,交易费用经济学存在着严重的概念混乱,如果一个概念无法定性,或者说没有确定的定义,那么,大谈他的功用如何如何!重要性如何如何!是否过于藐视科学?有人说正是这种不同的概念诱发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兴旺与发展,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正是这种概念的混乱,使经济学走进了许多误区,严重影响了制度与企业等经济学的正常发展。
二,悖论多多
交易费用经济学不仅存在严重的概念混乱,其不同的概念之间还存在着很多悖论。我对交易费用中存在的悖论作一分析,不到之处,还请大家补充。
1,成本与收益的悖论:
成本与收益悖论:对于交易费用本质的界定也是不清楚的,张五常与韦森的争论就在于此,交易费用究竟是成本,还是收益,如果是收益,那它就不能是成本,反之同样成立,不然的话,就不会出现张韦之争。如果是收益,就是人们努力增加的结果;如果是成本,则是人们竭力降低的前提。可能有人会认为成本与收益对于个人来说是相对的,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成本就是成本,能够进入GDP的律师、金融、警察、经纪人、企业家、经理等等的收入只能是收益,而绝对不可能进入交易成本范畴。
2,现实统计与理论解释的悖论:借用交易费用学派的统计“诺斯和Wallis所做的工作显示,从1870年到1970年,在美国经济中,交易费用已从187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上升到1970年的45%。在另一篇文章中,诺思也曾估计到,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交易费用大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张五常先生也讲到,在香港这样的现代市场经济大都市中,交易费用可能要占其GDP的80%以上”,如果制度和组织的目的旨在节约交易费用,那么,制度和组织建立了那么多,可为什么交易费用却越来越多呢?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制度、组织无用吗?既然“一个社会的富裕与贫穷的关键,是交易费用在国民收入中的百分比。这百分比减低少许,就大富;增加少许,就大贫。”可为什么交易费用的上升与国家的财富增长基本上呈同步。
3,市场交易费用的减少与企业规模扩大的矛盾: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企业的出现是由于企业相对于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即节约了交易费用.企业的边界因此取决于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管理费用的比较,市场交易费用大,就用企业替代市场,反之亦然。由此一个很简单的推论是:当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呈下降趋势时,企业对市场的替代程度将会减小,即企业规模相对缩小。但这显然与现实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变迁不相吻合。钱德勒曾经用大量实证材料对现代企业组织替代古典企业组织以及现代企业规模的发展进行过研究,认为这种变化是建立在市场规模扩大,尤其是技术、通讯、铁路、运输等交易条件极大改进的基础之上。即使直观地考虑,我们也不难看出,与现代企业规模急剧膨胀相伴随的,是交易制度和交易条件的改善(如法律的完备、交通通讯的发达、交易方式的改善等),即市场整体交易费用的迅速下降,而不是相反。
4,企业与市场交易费用解释的悖论:若市场交易费用不断上升,并趋向于无限大,按照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应该逐步取代市场,规模也趋于极大化。但是,在现实经济系统中,交易费用无限大将意味着任何交易形式的中断,这时,不是大规模企业出现,而是企业完全消失,回复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交易费用学派的部分经济学家也看到了这一点,如德姆塞兹提出企业的替代物不是市场,而是家庭或个人。市场交易费用的上升不一定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也可能是家庭或个人自我生产的扩大。
三,误入歧途
交易费用理论的学者是为什么能够得出这样荒唐的结论呢?关键在于他们步入了歧途。
1,误解了人们行为的目的和价值的来源:没有无目的的行动,那么人们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呢?生产或交易的目的是什么?建立组织或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不是如交易费用学派所谓:目的旨在降低交易费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一个最基本的真命题出发:人们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我满足。要获得这种自我满足需要各种各样的价值或效用,要获得价值或效用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生产、创造。没有生产创造,任何价值或效用也不可能获得,任何满足也不可能获得。一般情况下,他既无法获得食物或衣服,也无法获得电脑和汽车,有人可能会说,去买,那么,没有你创造的价值你拿什么去买,没有别人生产的东西你去买什么。靠节约交易费用能够吗?
2,误解了交易的本质和目的:交易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是交易能够在不增加全社会价值的情况下能够增加全社会个人需要的满足。二是交易能够让人们利用个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个人创造价值的专业化能力,增加人们的劳动效率,但交易自身不会创造价值。人们并不是必须要交易,如果他完全富足--拥有所有消费品的话。总结一句话,那就是说交易是人们为了获得最大化满足所采取的一种生产手段。先师们早有明言,亚里斯多德所谓:“因此以有余换不足,‘交易’(物物交换以适应相互的需要)原来是自然地发展起来的。我们随后看到的‘贩卖’(收购他人的财物,继而把它出售给另外一些人,以牟取利润)已是致富技术中不合乎自然的一个部分了。”而交易费用学派为什么就不问人们为什么要交易?而过分注重交易费用。无论制度还是组织,其目的旨在降低交易费用,这个命题是如何得来的呢?
3,误解了交易费用: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而作为成本并不是人们行为的本质所在,交易费用只不过是生产创造价值时费用的一部分,其与生产成本一样,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功能,即使交易费用为零,市场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我们也不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也不可能不通过组织生产,就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航天飞机。其实,摩擦力只是摩擦力,摩擦力虽然是我们要考虑的,然而,我们应该注重的是运动的动力和目的。因为,我们是为目的而活,以动力为手段,而阻力虽是人们行为中要克服的,但克服阻力绝不是人们的动机和动力。太空中的摩擦力几乎为零,可人们为什么还要造航天飞机上天呢?真是不可思义。传统并没有忽视摩擦力,只不过是不像科斯等自欺欺人,说传统忽视摩擦力。其实,传统的成本概念中就包括摩擦力,比如传统的生产成本就包括决策费用、经营费用、管理费用等,而经营费用又包括购入原材料、运输、招标费用等,甚至签约费用、购买和搜寻信息的费用。
4,误读了成本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对交易费用的应用中,有些结论似乎是合理的,这关键在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把交易费用与效率的等同起来了。比如,张五常所谓“交易费用在专业化分工所获得收益中的比例就提供了一种重要度量,即这种度量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人们所看到的各国财富的差异性”,“最后要谈的,是国民收入中的百分比。我曾经说过,这比率下降少许,则国富;上升少许,则国贫。”其实,该比率其实和效率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是度量的方式不同罢了。我们设毛收益为百分之百,交易费用率为X,纯收益率为Y,其它费用率为Z,那么,则有x+y+z=100,很显然,如果在其它费用率一定的情况下,则有X与Y正相关,其实,纯收益率就是人们说的效率,可见,此比率就是效率的同义语,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哪一面说明的都是同一枚硬币。如果把交易费用改为效率则可以明确其同义反复。效率高,则大富;效率低,则大贫。
四:结束语
交易费用范式并未突破效率范式,只不过是效率范式考查如何能够提高效率,而交易费用范式则通过比较对交易费用的节约从而说明优劣,“我带给美国的解决难题的办法是十分简单的。所需要的全部内容就是必须认识到市场交易中存在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结合到经济学家过去未能进行的分析中去。如果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比通过市场进行同样的交易所费较少是可能的话,那末企业就会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角色。企业规模的界限应该定在其运行范围扩展到企业内部组织附加交易的费用等于通过市场或在其他企业中进行同样交易的费用的那一点上。这种陈述一直被称为‘同义反复’,这就是人们对显然正确的主张的批评。”其实这种比较效率范式是没有意义的,谁的效率高谁就是好的,这就是显然正确的主张吗?其实,科斯并没有给经济学带来什么理论创新,只不过是给经济学带来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