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manager0124在2006-6-11 19:21:00的发言: 我们也能在这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人们不把抽象的事物转变成具体的事物,那么抽象的事物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人们才会把自己的精神偏好转变为自己的物质偏好.
你这个比喻,使人产生错觉了.如果我们不说佛和信仰,可以直接说幸福和快乐.
我认为,幸福与快乐这些精神价值,是具体的,而用效用表示的物质偏好反而是抽象的.这一点与你说的正好相反
我介绍鲍德里亚的一个观点,符号交换的观点.他认为,你所说精神偏好是具体的,而你所说物质偏好是抽象的符号.符号交换,就是通过金钱这种抽象符号,将具体事物的特点过滤掉.以便进行社会交换.因为这里所谓具体,是指不可通约的具体,所谓抽象,是指可通约的抽象.你所谓将精神偏好转变为物质偏好,在鲍德里亚看来,就是把具体事物转化为抽象符号.把它社会化.
你说的"如果人们不把抽象的事物转变成具体的事物,那么抽象的事物就没有意义了",这个意义显然有了特指含义,是指社会化.人们如果不把不可通约的价值(你说的抽象,我说的具体)转化为可通约的效用(你说的具体,我说的抽象),事物就没有社会化意义.换句话说,人们把自己的精神偏好转变为自己的物质偏好,是为了交换,为了社会化,为了工业化.
但现在,出现了反过来的情形:在人均3000美元之后,如果人们不能把自己的物质偏好转变为精神偏好(无论说它是具体也好,抽象也好),就很可能成为有钱不快乐的人,成为为了手段牺牲目的的人,成了为了效用而牺牲价值的人.
行为经济学的主旨,正在于把人们从非个性化的效用,引向不可通约的价值.如果把卡尼曼的<回到边沁>"翻译"成你的术语,他的中心思想恰好在于:如果人们不把具体的事物转变成抽象的事物,那么具体的事物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人们才会把自己的物质偏好转变为自己的精神偏好.他特别用水车效应来说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