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推“第三次创业” |
| ——武钢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纪实 |
2010-11-1
在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中,武钢集团负责完成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武钢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此之前,武钢在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就屡有斩获。2008年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集成》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武钢物流整体信息化技术自主集成与创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线能量焊接系列钢技术发明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009年武钢更是跻身于国家“创新型企业”行列。
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决定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多年以来,武钢作为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自始至终都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
一
2005年以来,武钢以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为契机,构建了具有武钢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了完备的包括创新决策体系、运行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等四个子体系的创新体系:公司技术创新委员会为武钢重大技术创新的决策组织,公司技术专家委员会和管理专家委员会为武钢重大技术创新决策的咨询机构,科技创新部等公司各职能部门为武钢自主创新体系的强有力的推进体系。三者责权分明,保证了决策机制的高效科学,运行机制的快捷实效。
同时,武钢进一步健全了自主创新的“三大运行体系”。自2008年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武钢以来,武钢形成了以研究院和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以鄂钢分院、昆钢分院等为分支机构的研发体系;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为主体的持续改进体系;以技术改造、基本建设和设备系统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固化与提升体系。“三大技术创新运行体系”有效地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落到了实处。
而与上游资源企业、下游战略客户,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同行企业等30多家单位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则从智力资源、原料资源、用户资源等三个方面,形成了武钢自主创新体系的外部资源支撑体系。
除了完整的创新体系,武钢还建立了高效的、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做保障,切实保证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此外,武钢建立完善自主创新管理制度,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了各部门、单位的创新责任与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制定《武钢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定研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要逐年提高,年增长率不低于10%。近3年,武钢创新投入资金累计接近130亿元;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人才培养遵循“五个一批”原则,即推荐一批、选拔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联系一批;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机制,推行管理、技术、操作三类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制度,有效调动武钢广大员工积极创新、努力奉献的热情。
这些科技创新体系机制的建立,有力地增强了武钢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
在体系机制保障的基础上,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武钢近年来还通过大量工作,全方位多层面培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土壤和温床。
首先,武钢以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南,大力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近年来,武钢每年确定“十加三重点”技术进步领域,选择重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课题作为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实行公开招标,有效带动了公司技术全面进步。
其次,武钢在建立外部资源支持体系的同时,在公司内部搭建产学研、产销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研发、生产和销售资源和信息的融合,极大地优化了武钢科技资源的配置。
与此同时,武钢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公司工会为蓝领阶层创新设立了工人科技园,成果频出,受到全国总工会的高度评价;培育一切为了用户的企业营销理念,促进武钢由钢铁产品“供应商”向钢铁产品“服务商”的转变。公司科协被评为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先进单位。
三
完善的体系,高效的机制,精益求精的实践,使武钢自主创新结出累累硕果,为武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效卓越。
新产品开发取得长足进步。武钢近5年研制开发新产品达85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双高”产品比例由2004年的54%提高到82%以上,新试新推产品开发量连续3年超过200万吨的规模,冷轧硅钢片、汽车板和高性能结构钢等三大战略产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其中,冷轧硅钢片年产能达到200万吨,位居世界前列。硅钢产品在质量、性能和产量全面提升的同时,500千伏级大变压器实现了国产化,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成功应用于三峡700MW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国产硅钢供料零的突破。在汽车用钢基地方面,武钢汽车板的质量和产量连上三个台阶;汽车板制造技术得到全面提升,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在安庆长江大桥、西气东输二线、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二期等重大工程得到广泛应用。
自主集成创新取得重大成就。武钢实现了7.63米干熄焦、冷轧全氢罩式炉、1580mm热连轧、新二炼钢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自主集成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率达到90%的二硅钢工程竣工投产。自主集成创新使硅钢高温退火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装备主要能耗和指标均高于国外装备水平,节省投资近50%。近年来,武钢先后将焦炉控管技术、高炉长寿技术、新型KR脱硫搅拌器技术等向国内20多家企业成功输出,并有多项自主集成创新项目获得国家、行业、省市科技进步奖。
技术经济指标和产品实物质量持续提升。高炉利用系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吨钢综合能耗屡创历史最高水平;钢材综合合格率、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硅钢和船板用钢2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41个产品获得冶金行业金杯奖、11个产品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武钢热轧材获得国家出口免验,棒材带肋钢筋获得国家免检,建筑结构用钢通过欧洲CE认证和日本JIS认证,无取向硅钢产品获得RoHS认证,船用钢材获得八国船级社认证。
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以来,武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0多项(次)。2008年《取向硅钢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16年以来武钢获得的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009年有1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武钢有史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最多的年份之一。
专利的数量和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拥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2005年以前,武钢每年专利申请量维持在30件左右,而2007年至2009年3年共申请专利1277件,获专利授权660件;2009年申请专利达到551项,一年的申请量就超过1984年至2004年这20年专利申请量总和的1.75倍。其中,《提高含铜取向硅钢电磁性能和底层质量的生产方法》夺得中国专利金奖,是我国钢铁行业中第一个获得金奖的专利项目;取向硅钢、HiB钢淘汰了进口专利,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在153家中央企业中,武钢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专利的排名均位居前列。
更为显著的是,武钢将信息化工作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带动了武钢整体管理水平和营运质量的提高。以市场为导向,武钢信息化实现了从客户个性化需求到内部制造过程的快速响应和无缝连接。2007年,武钢作为唯一的一家特大型企业通过了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安全试点”验收。2009年,武钢成功地实现了公司信息化水平在国务院国资委评级中晋级为“A”,《武钢物流整体信息化技术自主集成与创新》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武钢科学发展新的征途上,自主创新必将进一步发挥作用,为武钢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屹立市场潮头、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作者:陈永志 张厚东 宋念华 来源:《中国冶金报》2010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