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305 2
2006-06-16

1、“它离开造币厂的道路,同时就是通向熔炉的道路。这是因为金币在流通中受到磨损,有的磨损得多,有的磨损得少。金的名称和金的实体,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开始了它们的分离过程。”[1]

问题在于:因是“这是因为金币在流通中受到磨损,有的磨损得多,有的磨损得少。”那么,果是前一句,还是后一句呢?

2、“流通过程的自然倾向是要把铸币的金存在变为金假象,或把铸币变为它的法定金属含量的象征。这种倾向甚至为现代的法律所承认,这些法律规定,金币磨损到一定程度,便不能通用,失去通货资格。”[2]前一句承认存在金假象取代足量金币的倾向,在法律上得到体现,但后一句却说磨损了一定程度的金币就“失去通货资格”。有点矛盾。



[1] 《资本论》第一卷,第145

[2] 《资本论》第一卷,第14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6-17 11:14:00
问1答:“这是因为金币在流通中受到磨损,有的磨损得多,有的磨损得少。”是对“它离开造币厂的道路,同时就是通向熔炉的道路。”的解释。不是前一句或后一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7 11:44:00
回楼上,如果排除私人铸币,我是赞同它解释了前一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