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才有空把孙绍振老师的讲座笔记整理一番,现发到坛子来和大家分享。
孙绍振:鲁迅小说里的八种死亡
时间:11月3日下午14:30
【简介】 研究鲁迅小说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孙绍振教授却独辟蹊径,从死亡主题入手,深入分析文本,令人信服地概括了鲁迅小说中所表现的八种死亡类型,并由此展现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家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摘要】
我以前不敢研究鲁迅,因为研究鲁迅的文章太多太多,有人做了一个研究鲁迅文章的目录,单单这个目录就是两本书。而我今天之所以讲这个主题,缘于十多年前的一件事情。
十多年前,我去台湾参加一个会议,台湾的朋友问我:“为什么你们大陆对鲁迅这么推崇?” 由于此前我是不研究鲁迅的,而刚好我的学弟是研究鲁迅的,我便期待他的回答。可是等了三五分钟,他没有任何表示。于是我便主动站了出来,说:“因为鲁迅对死亡的描述非常成功。”对方听我这么说,于是兴趣来了,于是我就给他讲了四五种死亡,后来我回去查了一下,发现鲁迅小说不止四五种,而是由八种死亡。
这里提出了对研究方法的思考,要善于直接提出别人还没提出的问题,且在这个问题上能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度,这需要的是智慧,做学术要智慧和学问兼而有之。
爱和成功是人类社会两个最永恒的主题,鲁迅写的爱情故事是很不成功的,他在“爱”这个主题上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但是鲁迅对死亡的描写却很成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
鲁迅一共描述了八种死亡:
第一种:阿Q的死亡,悲剧的死亡喜剧地写。鲁迅不写死亡的悲惨,而是写死亡的喜剧,阿Q在死的时候,一是关心吴妈有没有来,二是自认为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把自己的冤假错案当做慷慨赴义,突出了死亡的荒诞、不和谐、喜剧性。
第二种,祥林嫂的死亡,悲剧的死亡悲剧性写。文中写到茶房里问祥林嫂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显然,这只是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但是原因背后还有原因,原因的原因后面还有原因,原因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是那个时代即封建礼教对寡妇的成见。那么鲁迅为什么不直接点出这原因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呢?善于问为什么不那样写而非为什么要这么写,也是研究方法之一。软刀子杀人不见血,祥林嫂死于别人对她的看法难以解脱,封建礼教给祥林嫂创造了一种没有恐怖的恐怖,夫权族权神权都不讲理,造成了祥林嫂的三重矛盾。另外,《祝福》这篇小说还体现着鲁迅独有的手法,传统小说以情结、对话、动作描写为主,而鲁迅着重于心理描写。鲁迅提出的“吃人”的主题是在《狂人日记》中提出,但是完成却是在没有提“吃人”的《祝福》这一篇。
第三种,孔乙己的死亡,悲剧的死亡,既不悲也不喜、平淡地写。那些没有多大恶意的人,他们摧毁了孔乙己的精神,也杀死了祥林嫂,生命的消亡在无恶意的人心里一点感觉也没有,孔乙己在大家的说笑声中走了。
第四种,《孤独者》中的死亡。
第五种,《药》中夏雪的死亡。
第六种,《伤逝》中,反封建而失败的悲剧的死亡。
第七种,《铸剑》中楚王和烈士的死亡。
第八种,《白光》中的死亡。
(旁白:由于时间所限,孙绍振老师只详细介绍了前三种死亡,在还剩一点时间里面,孙绍振老师提到了研究方法和教书方法)
研究对象是分散的,所以要用逻辑串联起来,而不是外部强加的甲乙丙丁一二三四,而应该是内在的联系。写文章的时候,不是从概念出发,而应该是从逻辑出发。
思想用口头语言表达,则不能用太多的学术语表达。讲课是一种口头交际,要懂得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词汇要准备好几套,例如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古汉语语言等等,那么如何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呢?一是词汇要响亮干脆明快,二是语法要简洁,连接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都可以删去,三是可以有一些率性,这样就可以把很学术的思想,通过口语表达,很通俗很直白地表达出来。举例而言,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转化为口头语言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