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你谋杀了多少人的尊严啊
作者:徐亚洲
短短的21世纪十年多的时间,我国物价就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波动。眼前的抑或是已经发生的那些物价上涨忽近忽远的还被有些人记得 :
第一次是从2003年1月CPI由负转正后到2004年开始加快上涨,到7月份最高涨幅达到5.3%;
第二次是从2006年3月-2008年4月,CPI由最低0.8%持续上涨至8.7%;
目前这次的CPI上涨是自2009年11月份由负转正后到今年10月份上涨4.0%。
普通蔬菜价格翻了1倍,食用油涨了30%,煤气涨了10%,大米涨了20%,煤炭涨了20%……从生活用品到生产工具,从基本需要到专属物品价格都往上走,不论睁眼还是闭眼都是扶摇直上的物价。除了忍受百姓能怎么办?他不会反驳所谓的专家的权威发言:
“我们没有通货膨胀,拉动内需物价就要上涨……物价不涨不行,咱们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物价”
我们中国要想成为强国,非得是‘三高’: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
-------刘福垣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研究员
他们不会嚷着闹着去抗议,甚至很想相信专家的话是现实,高物价下的生活他只有顺从,买不起了,他可以少买,忍一忍还可以不买。就像几十年前勒紧裤腰带支持热火朝天的国家建设,为了这个国家,那些最纯生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任劳任怨。他还想要有那种热情,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物价普遍上涨为什么会有那么些人不会在乎一点。或许他还以为文化人所代表的社会良心依旧,静静期待着,期待着。他们没准还以为是自己的承受能力太脆弱了。虽然所谓的谎言可以作为欺骗的手段,但是他绝对不会释放出良心的温暖。物价疯涨的背后是是什么,除了利益还有什么,无非就是利益的再转换,就算物价的上涨不会带来实质性的社会财富总增长,但是的但是,涨价后,还是会有那么一大部分分人发现自己变穷了,因为他们得不到涨价前的消费或是生活水平了。对于那一部分人而言,物质财富并不仅仅是拿在他们手中的货币,因为当他们小心翼翼的指望着靠那货币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时不得不发现所谓的货币越来越不值钱了。他们只有无奈,因为还有另外一个群体他们没有受到影响,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变穷了他们就相对受益了。
真不敢想象所谓的专家会在这个时候说出物价的上涨有益于提振内需有益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富强,或许物价上涨确实和你无关,你不是那大部分群体的一份子,必然的说你也不会把你的责任心放在那,我敢肯定你不是工薪阶层,也不是一半以上的农民,你有着既得利益者的口音和眼神,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另外一小部分人的笑脸。因为你有着所谓的话语权,你不会感受到大部分人的痛楚,当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纸币无缘无故的就少了一部分,并且他们还指望着这些纸币有尊严的生活。贬值了,然后只能放弃一部分尊严,因为必须要生活下去。
苦的是靠工资吃饭的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中国普通工薪族的收入增加,不但一直滞后于物价上涨,而且增加的那一部分收入一直都不能抵消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损失,至少在最近几年里,普通工薪族的相对收入是呈下降趋势的,抛开劳动强度的度量,毕竟富士康事件确实是发生在现在。另外消费指数上升的比率,远低于物价上涨的比率,这意味着真实的消费指数是在下降,加薪又能加多少呢?能把你们无缘无故丢失的那部分补过来么?也就是说经济的过快发展一般人很难从中受益或是受益很少。十二五关于分配改革的问题专家跳出来说推进分配改革会加强物价上涨预期,什么样的借口不好呢。你想拉动内需,让普通居民多消费,谁不想多消费啊,他们真的有钱么?哪一样他们不得考虑到,他们在高高的房价面前只是浮云,教育,养老他们能不挂在心上么?多给中低收入人群一点钱就会让他们手中的钱更不值钱,如果做一个反推理,不知道能不能成立。只是为了多一点尊严,他们中有钱的会储蓄点,这个有错么?但是还有没钱的呢,他们怎么办?他们只能更加努力的去创造财富也就是努力工作,偏偏创造了财富自己却只能得到那么一小丁点,他们不知道那另外的部分都跑到哪里去了,物价甚至都没有给他们呢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这个,不管怎么努力都赶不上物价的速度,他们真的好苦啊。成天的喊叫着拉动内需,拿什么拉动?他们还没有消费就怕已经成了穷光蛋了,阻碍国家跨越前进的责任好像转移到他们身上了,不管他们花不花他们手里的钱都是他们的错,就像特里芬提出特里芬难题一样先发制人,道理都能提前讲好。几十年以来为了大发展所积累下的社会贫富分化问题一下子就推到了这部分人的手上,他们真的好无辜。分配方式的改革会推高物价的上涨,真的不知道是怎么进行的分配改革,既然初次分配要加强公平,那些中低收入人群好不容易拿到一点钱就无助到要疯狂消费的程度了,他们会问一块钱的东西硬要二元买,如果真的有这么多白痴,那么分配这样改革也会变成白痴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用市场换技术,刨除外国人赚走的那部分,国民收入分配中,收入分配向**、企业(或雇主)倾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居民与一般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特殊利益集团,垄断行业,高利润行业,创造并掌握了巨大的财富,无可厚非,但是那些利润的增长点确实属于全民的财富,如此也可以护绿不计,最后生的少的可怜的那一点点总可以留给辛苦的劳动大中了吧,还没有进行这一轮的分配改革却是用物价上涨吹起了集结号,物价上涨财富也上涨了么,谁的财富贬值了呢》财富溜走了,我们却不知不觉
痛的是辛勤劳动的农民,从建国的时候农民就已经开始心甘情愿的付出了,他们用他们的心血换来了今天世界的加工厂的地位。他们相信信仰,愿意付出为了美好的生活。不愿意接受的户籍和农业劳动遭受的歧视,生活成本的上升,没有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甚至就连他们那一块少的可怜的土地都不能保证使用权了。好怕有一天他们生活不下去,他们不会奢望太多,贫穷让他们接受物质上的歧视,但是他们辛勤劳动,他们在生活中想要平等,物价一波一波疯狂咆哮,学者出来说话了:农产品价格提高受益于农民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直接有效手段,农民不会哭的但是也笑不出来,他们知道他们的土地又能生产出来多少粮食呢?他们不会去给自己大跃进,如果只依靠土地他们整个群体或许只能一辈子背朝黄土,一辈子奉献,吃一顿猪肉都会变成奢侈的想法,粮食收购价格确实上涨了,不过是两三角钱,然后才是悲壮的事情发生呢:他确实多收入了点钱,但是多少如那一点点想要提高他们生活的尊严真的是痴人说梦。粮食上涨,他知道什么都要涨了,他们不会明白收购价只是提高了几毛钱,但是他们所要付出的确是几十倍甚至百倍的成本,利润哪里去了,和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差不多,他们的确创造财富但是他们却是在整个生产链最底层的那一环,利润最低最辛苦最实在的那一块,他们不会凭空的得到钱。粮食一涨,所有的都涨了,一包方便面都会按照10%的速度上涨,青菜,肉产品,饲料,都是一阵阵的叹息,他们一手创造的粮食走向他们的饭桌真的路程真的那么艰辛么?农产品流通每一环节至少加价5%到10%,由于层层加价,农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价格就不可理喻了,利润无声的都停留在了中间环节。他们对抗着天灾对农业的打击,幸好他们争气,粮食丰收,不会被供给不足别有用心的利用。最简单的供求原理告诉人们,供求基本平衡,物价也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用事实来看懂一个原理真的很难很难,也不怪会说:食品价格的上涨是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如果有选择,他们不会选择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除了获得尽力丰收就他们别无他法了。
我还听说CPI可以继续上涨,因为这还是一个合理的空间。所谓的CPI统计包含八大类商品,权重分别是食品33.2%、烟酒及其用品3.9%、衣着9.1%、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交通和通讯10.4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和服务14.20%、居住13.2%。而其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依然还很大程度依照恩格尔系数,一个十九世纪(1887)发明的名词,怎么好意思依依不舍的拿到21世纪还有滋有味享用呢?十九世纪的欧洲生活是资本积累扩大生产的时代,没有高昂的教育费用医疗,只有劳动和积累财富,食品支出的高低自然会有效的反应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才应运而生。21世纪竟然还会不知疲倦的继续参考着那个带血的时代的指标呢,现代社会食品消费支出已经完全反映不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差异。而目前CPI中居住类价格的权重是15%左右,由建筑装修材料、房租水电等组成,不包括房价。确实不能包括房价,可以理解,怎么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呢?这个况且如果算进来的话,那么CPI的膨胀能力肯定就不是你想解释的清除就解释清楚的了,因为所谓的房价已经到了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地步了,如果用它来一起说明CPI,CPI恐怕也会面目全非,但是矛盾的是,在测算信贷上涨指数的时候,却考虑了房贷增加因素、就得出了消费扩大的结论,社会购买力在快速提高,说明普通工薪族的收入增加很快,然后继续根据CPI测算的结果,物价上涨幅度依然是处在普通工薪族可以接受的水平。如果社会上绝大部分人都敢不用作出任何顾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和良好的教育,还保持着这么高的食品权重支出,那样的话我敢肯定中国必然是绝对的超级大国,什么钓鱼岛,台湾肯定都已经早就回归了。但是他们不敢那么做,因为冲动一次的话他们可能不可能那么有尊严的享受第二次抑或是第三次了。所谓的CPI合理上涨只是慢慢吞噬着这个群体的消费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