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子二(国民经济不均衡):
假设第0年,经济体生产了1000斤大米,而人们消费(食用)只需要600斤大米,人们维持或扩大生产只需要200斤大米,这样,经济中就有200斤大米是"非自愿存货增加"。
核算时计作:消费600斤,投资400斤,储蓄400斤。
而均衡分析时,意愿投资200斤,非自愿存货增加200斤,储蓄400斤。本年经济是不均衡的,通常表作"意愿投资〈意愿储蓄"。于是下一年经济体的产出有减少的意愿(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产品用不了,也无作它用)。
假设第1年,人们想消费800斤大米,人们维持或扩大生产需要200斤大米,但经济体只生产了800斤大米,人们把去年剩下的200斤大米用于维持或扩大生产,这样,经济中就有200斤大米是"非自愿存货减少"。核算时计作:消费800斤,投资0斤,储蓄0斤。而均衡分析时,意愿投资200斤,非自愿存货增加-200斤,储蓄0斤。本年经济仍是不均衡的,通常表作"意愿投资〉意愿储蓄"。于是下一年经济体的产出有增加的意愿。
这里有几点:
(1)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否采用"元"为单位("元"也只是一种核算单位),它想表现的都是实体生产;
(2)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投资或储蓄(当然也包括消费)都对应本年本国生产的产品(非本国非本年生产的产品不算);
(3)均衡收入分析中的各项仍是实体项,不是货币项。
(4)"货币存款"这类东西,如果代表了本国往年的产出,就不能计入本国的消费或投资。
(5)核算恒等式并不能保证宏观经济均衡,如果有非自愿存货增加,核算恒等式仍成立,但此时经济不均衡。
(6)宏观经济学在做均衡分析时,并没有武断地假设意愿投资恒等于意愿储蓄,相反,它要说的是,两者相等经济才均衡。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不采用"I与S"这样的说法,因为该说法实际上很模糊:模糊主要来自于"储蓄"一词。
"存货增加",从支出角度看,它属于投资(这时不妨称之为"存货投资"。注意:"存货"是存量;"存货增加"是流量,而"投资"与"储蓄"都是流量);从收入角度看,它属于(企业的)储蓄。但存货增加只是企业储蓄的一部分,并不能与"企业的储蓄"对等。
宏观经济是否均衡,就看"实际存货投资量与计划存货投资量是否相等"就足够了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233996&page=2
再论国民收入核算等式与国民经济均衡
Y=C+I+G的两个含义。
1。作为国民收入的核算式,是会计恒等式。也就是说,从事后的核算看,一国的总产出Y(也是总收入)按照支出的用途,总是被分为消费,投资,政 府购买三部分(封闭经济)。因为是事后,所以这里的消费,投资,政 府购买都是实际消费,实际投资和实际政 府购买。该等式是由国民收入的定义决定的,无条件成立。
2。作为宏观经济的均衡等式。其中Y是总产出(总供给),C是计划消费,I是计划投资,G是计划的**购买。而C+I+G就是总需求。一般说来,由于人们的理性,计划消费等于实际消费,计划政 府购买等于实际政 府购买,但没有什么能保证计划投资也等于实际投资。换句话说,家庭不会有非意愿消费,政 府不会有非意愿购买,但企业却往往有非意愿的存货投资,使得计划投资往往不等于实际投资。所以,也没有什么能保证宏观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也就是说,Y=C+I+G作为均衡等式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即企业不存在非意愿存货。
例如,假设企业产出Y=100,打算卖出90,留下10作为计划存货。但是实际上C=50,G=10,那么就有40未卖出,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扣除10的计划存货,还有30是企业的非意愿存货。那么从事后国民收入的核算看
Y(100)=C(50)+I(40)+G(10)。
但从考虑宏观经济是否均衡的角度看,
Y(100)〉C(50)+I(10)+G(10)
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宏观经济不均衡。由于有非意愿存货,企业下一阶段的产量会减少,因此产出100不是均衡的国民产出。
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如何使用呢?
如果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除了用于折旧、非政 府部门最终消费、非政 府部门投资、政 府部门最终消费、政 府部门投资以外,还有剩余产品,怎么办?
一种方法是,把这部分剩余产品出口--外贸部门最终消费。
如果出口以后,仍有剩余产品,怎么办?这部分"卖不出去"的剩余产品,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要计入"存货增加",它算投资的一种,也就是说,核算中"卖不出去"的最终产品被计入投资(从而收入核算恒等式总成立)。虽然计入投资,但这部分"卖不出去"的最终产品总是让人感觉不舒服(不合意、不符计划),它们的存在,表明了国民经济不均衡:给人"供大于求"的感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储蓄〉投资"、"总供给〉总需求"。
如果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不足以用于折旧、非政 府部门最终消费、非政 府部门投资、政 府部门最终消费、政 府部门投资、出口等等,怎么办?
一种办法是,"出口转内销"--减少外贸部门最终消费、增加本国部门使用。
如果,即使把本来用于出口的最终产品全部转为国内使用,仍是"不够用",又不想减少本国其他部门的使用量,怎么办?这时,就要动用存货。
每年企业都有自己的"存货增加"计划,即每年企业都会计划把一部分最终产品当作存货(这种行为被划定为投资)。当产品"卖得旺"、"不够用"时,企业就不能按计划增加自己的存货,或者说,要把本来用于增加存货的那部分最终产品卖出去,即"存货增加"出现了意外地减少。这种减少,给人以"供不应求"的感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投资〉储蓄","总需求〉总供给"。
从核算上说,可以这样理解。
本年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总使用=y=c+i+g+x=c+d+k+j+Δ+g+x
其中,c是本国非政 府部门最终使用,i是本国非政 府部门投资,x是外贸部门最终使用,g是本国政 府部门使用(包括最终使用、净投资、折旧);d是本国非政 府部门折旧,j是本国非政 府部门计划的存货增加,Δ是存货增加的非计划量,k是本国非政 府部门普通净投资(即i中扣掉d、j、Δ后的部分,i=d+j+Δ+k)。
于是,Δ=y-(c+i+g+x)=y-(c+d+k+j+g+x)
其中,"c+d+k+j+g+x"就是人们常说的"计划总需求",y就是人们常说的"总供给"。
显然,
如果y〉c+d+k+j+g+x,Δ〉0,存货增加会发生意外的增加(想卖但没卖出的那部分最终产品),总供给〉计划总需求,下一年企业会减少生产。
如果y〈c+d+k+j+g+x,Δ〈0,存货增加会发生意外的减少,总供给〈计划总需求,下一年企业会增加生产。
核算中"投资"计入的总是i=d+j+k+Δ,而计划投资只是d+j+k。国民经济在某年是否均衡,就看Δ是否等于0。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244648&page=1
一个问题:
最近又在说经济过热,央行加息,利率提高了,可以抑制投资和经济过热,可以减少投资,但是利率提高了,储蓄增加了,宏观经济学里不是说储蓄和投资是相等的嘛,这样的话,储蓄增加了是不是又意味着投资也增加了呢。
解答
首先请注意:宏观经济学中说的储蓄=投资这里说的储蓄和投资见上边的分析,储蓄并不是说银行里的存款量。
然后,就银行的存款量来说:
在斯蒂伯格茨的经济学中提到存款量对实际利率不敏感其原因是实际利率有一个收入效应会导致较少的存款量同时还有一个替代效应会导致更多的存款量最终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相互抵消,具体谁大谁小还得看偏好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827476-1-1.html
货币储蓄恒等于实物储蓄(注意这里的货币储蓄不但包括银行储蓄还包括公众持有的货币的增量),但是货币投资不等于实物投资,虽然实物投资恒等于实物储蓄,但是货币投资可以不等于货币储蓄,也可以不等于实物投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