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11-13 19:56:12
借一步 发表于 2010-11-13 18:54
这个问题怎么看怎么是个陷阱问题。银行资本永远都是流通资本,那后面还必要问吗?
这不是个陷阱问题,因为这是关系到对于事情本质的解释。正是因为象西方经济学那样简单的解释我不能满意,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如果不是从理论,而是从现实中,这个问题永远只是所谓增发的货币如何进入到流通中去,但是这样问的时候,这个增发的问题好像许多人也没有搞清楚,只能形而上学的以为增发就是货币多了,多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了。但是流通中多余的货币会立刻回到银行里存起来的(一小部分现钞的形式存在在每个人的手中),所以,这个问题如果不形而上学的单方向去看,就会发现很多矛盾,而这正是我不满意的地方。
如果现实中可以行得通的,而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那么是理论有问题。或者反过来,这个现实中进行的货币政策(比如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可靠结果的冒险的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19:57:34
看不见的脚 发表于 2010-11-13 19:14
股市也是这样,1000元的股票价格,可以抬高为1000的许多倍,但是当大家都想兑现的时候,
货币本身就是这样,如果把全世界的货币都兑现成人们观念中的瞄定物,那么有100个地球也不够兑付。支持这个体系不破的只有迷信。这种迷信在竞争环境中象瘟疫一样传播,当真相--积累的债务和通货膨胀猛烈的来临候,货币信徒们开始学起了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正如信用货币宣扬的信用和信心,不和古老的心诚则灵一样么。

任何货币体系都会崩溃,根源在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天堂”无消耗的任意转换和“永生”结构和功能的常驻。
这正是形而上学的现实后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0:01:05
看不见的脚 发表于 2010-11-13 19:30
所以,上面的这种债务可以虚拟很多,但是一旦把其中的虚拟部分去掉,实际的数量很少。
去掉的关键是怎么去掉,去掉谁的?
危机的爆发谁买单,又是谁获得金色的降落伞?
银行的虚拟是在于大家都进行挤兑的时候,这时候,就会看到银行货币的神话是如何坍塌的。

而股市,是在股票暴跌这种方式来转移损失的。

至于谁买单的问题,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神圣的永恒资本主义生产永远也解决不了的矛盾。一部分人的富裕只能靠一部分人的贫穷来维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0:31:17
quote]形而上学的现实后果
形而上学总是受到现实和辩证法无情的嘲弄,站在这些背后的是热力学。热力学给出了在时间的方向上,自然具有摧毁一切结构和功能有序的倾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1:06:18
渠道主要有三 1  投资, 比如说MM市要实现现代化, 推动城市化进程,增加城市建设等的大量投资,
              2  发放贷款, 在投资的过程中, 主要的**企业的贷款, **-私企合资的企业贷款,
私企的贷款。  
               3  发放债券, 这个在我们国家是比较少的, **债券在上个世纪总共是有三次, 所以主要的形式还是1和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1:11:01
这是维基百科的结果:

量化宽松是一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1],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等,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2]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这些都有助降低**债券的收益率和降低银行同业隔夜利率,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3]以纾缓市场的资金压力。
当银根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通常在经历通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通胀的风险。

部分准备制下,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其余的资金可作贷款之用。从量化宽松的过程中增加的存款,银行可通过借贷,再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供应,即存款倍数效应(deposit multiplication)。例如,假设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是10%,量化宽松每创造$10,000,可产生的最终货币供应为$100,000。
量化宽松向本土银行同业市场提供充足流动资金,大大降低借贷成本,最终期望所有借款人都能受惠,以支持整体经济运作。一般来说,量化宽松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逆转的影响。”[4]
虽然被形容为“开机印钞票”,但量化宽松通常只是调整电脑帐目。[1]一个国家要实行量化宽松,必须对其货币有控制权;所以,举例,欧元区个别国家不能单方面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当以减息来增加货币供应行不通的时候,央行便可能推出量化宽松措施;通常在利率接近零的时候出现。其中,日本银行2000年代初期实行量化宽松以对付通缩[5]。针对2007年开始的环球金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伯南克以量化宽松手段应付。英国也同样以量化宽松作为金融政策以减低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是百度百科的结果:

所谓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银行体系。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比较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对短期**债券所进行的日常交易,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债券,不仅金额要庞大许多,而且久期也较长。

  量化宽松一词是由日本央行于2001年提出,是指央行刻意通过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企业债券等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的途径,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

央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放松银根:改变货币价格(即利率)或改变货币数量。多年以来,正统的货币政策一直以前一个政策杠杆为中心。然而,随着通胀率回落、短期名义利率逼近零点,从原则上说,央行可以后一种方式、即数量杠杆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如果经济处于通缩状态,那么即使名义利率为零,实际利率也会保持正值。2000年日本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名义利率已降至零点,但在实际利率为正值的情况下,低迷的货币需求仍不足以令货币政策发挥效力。这就是过去所说的“流动性陷阱”。

  央行放松银根的非常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央行可以通过与外界沟通或量化宽松等方式,培养短期利率将长期保持低位的预期。事实上,2001年3月-2006年3月,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再如,2003年8月,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公报中称“适应性政策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此类放松银根承诺的事例。第二,央行可以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以左右通胀预期。第三,央行可以改变其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如果投资者将不同资产视为非完全替代品,央行买进特定资产的操作就会对资产价格产生明显影响。就此而言,最好的例子就是长期美国国债。从理论上说,美联储可以大规模买进美国国债,以抑制收益率上升;日本央行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期间,就曾进行这种操作。上述三种量化宽松的方式虽然概念不同,但在操作上可以相互替代。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在当前几乎普及全球的非常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但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并且或将给后期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第一种情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能成功生效,增加信贷供应,避免通货紧缩,经济恢复健康增长,那么一般而言股票将跑赢债券。

  第二种情况,假如量化宽松政策施行过当,导致货币供应过多,通货膨胀重现,那么黄金、商品及房地产等实质资产可能将表现较佳。

  第三种情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未能产生效果,经济陷入通缩,那么传统式的**债券以及其他固定收益类工具将较为吸引。

  量化宽松极有可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央行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是,一旦经济出现恢复,货币乘数可能很快上升,已经向经济体系注入的流动性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将直线飙升,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就将构成大问题。

  量化宽松政策,不仅降低了银行的借货成本,也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货成本。现在全球同此凉热,各国**都在实行超低利率,其本意是希望经济迅速复苏。但结果事与愿违,那些本该进入实体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在有些国家却流入了股市,比如美国,在经济基本面根本没有利好的情况下,股市却扶摇直上,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一度冲破11000点,10月18日创下11143.69的高点。

2008年9月,美联储开始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联储采取量化宽松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买进市场上的证券,以图“启动”银行体系;二是承担私人部门所不愿承担的一部分金融中介职能。在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2001年3月-2006年3月间,其资产负债表对该国GDP的比率由13%左右升至22%左右。由于美日两国金融体系的根本性差异,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远小于日本央行——本次危机前,前者的资产负债表对美国GDP的比率仅为6%左右。到10月份,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扩大到美国GDP的8%以上,比危机前增长了35%。

  要正确地估价联储“印钞”对通胀的影响,关键在于观察广义货币总量的变化,以及“货币乘数”的变化。

  目前,美国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供应量走势之所以出现严重背离,原因自然在于“货币乘数”的急剧下降。而货币乘数暴跌又反映出,自危机发生以来,美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承担资本中介功能的能力和意愿都大为萎缩。当前美国货币乘数下降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了当年的日本:日本方面,货币乘数由资产负债表的10倍左右降至最低点的6.5倍左右,降幅为35%;而在美国,仅仅过去2个月之中,货币乘数就从9以上降至7左右,降幅已达2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1:28:38
BBC新闻内容:

Quantitative easing

UK interest rates are currently at 0.5% - the lowest level in the Bank of England's 315-year history.
The dramatic series of cuts was aimed at easing the credit crunch and getting the banks to lend again.
But that did not happen, at least not to the extent that the Bank thought was necessary to revive consumer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So the Bank has expanded the amount of money in the system by £200bn through a process known as "quantitative easing".

What is quantitative easing?
Usually, central banks try to raise the amount of lending and activity in the economy indirectly, by cutting interest rates.
Lower interest rates encourage people to spend, not save. But when interest rates can go no lower, a central bank's only option is to pump money into the economy directly. That is quantitative easing (QE).
The way the central bank does this is by buying assets - usually financial assets such as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bonds - using money it has simply created out of thin air.
The institutions selling those assets (either commercial banks or other financial businesses such as insurance companies) will then have "new" money in their accounts, which then boosts the money supply.
QE had never been tried before in the UK.
Is this printing money?
These days the Bank doesn't have to literally print money - it is all done electronically.
However, economists would still argue that QE is the same principle as printing money as it is a deliberate expansion of the central bank's balance sheet and the monetary base.
How does it work?
The Bank has been conducting reverse auctions for government bonds, in which the sellers compete in order to drive down prices.
The action by the Bank is supposed to have two effects. The first channel is through the direct effect on the banks' bank accounts. With more money sloshing about in their accounts, the banks may decide to lend more to 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 and increase the amount of activity in the economy that way.
The second channel is through the effect on the cost of borrowing. When the Bank buys bonds, it reduces the supply of those bonds in the economy. That should increase the demand for new bonds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it cheaper for businesses to borrow.
Having taken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 as low as possible, the idea would be for the Bank to push down longer-term rates as well, which are the rates that companies and individuals borrow at. These are used by companies making longer-term investments and banks setting mortgages, for example.
In theory if QE works, credit growth should pick up and businesses should find it easier to get credit. That, in turn, should help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Has it worked so far?
Analysts are divided on whether the policy has worked.
The UK has exited recession, but was the last major economy to do so. Initially the growth rate was very slow, at 0.1%, but has improved since then. Between April and June the economy grew by a relatively credible 1.2%.
Some argue that lending to 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 is still sluggish, however. And one of the key aims of QE was to boost lending.
But some suggest there are signs that it has helped the financial markets by keeping down the interest rate on government bonds.
The simple fact is, no one knows how bad things would have been without QE.
As Stephanie Flanders says: "Quantitative easing may well have saved the economy from a credit-led depression. We will never know."
Why are the UK's actions different from 1920s Germany and Zimbabwe?
Printing money can be defined as the central bank financing of government debts. This is what happened in both 1920s Germany and Zimbabwe and wha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ill insist it is not doing, although the short-term effect is similar.
According to the Maastricht Treaty, EU member states are not allowed to finance their public deficits by printing money. That is one reason why the Bank of England will buy government bonds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ot directly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Bank believes this form of QE is different because it is "printing money" as part of monetary policy - to prevent deflation. It is not printing money to help the government finance its deficit.
Also, unlike Zimbabwe, this is a temporary policy: the Bank expects to sell the government bonds back into the market when the economy recover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1:36:10
其中一段:
Is this printing money?
These days the Bank doesn't have to literally print money - it is all done electronically.
However, economists would still argue that QE is the same principle as printing money as it is a deliberate expansion of the central bank's balance sheet and the monetary base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024607

它的意思是,你银行在我央行有户头吧,好,我买你的债券,钱打到你账上,算我的,反正只是电子数字罢了。别的银行问你要钱,如果他在我这里也有户头,那我就减去你账户上的电子货币,再加到他的账上。如果你实在是要提现,到那时我自然履行我的责任,为你印钞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1:52:27
怎么感觉这个问题发展成楼主和大家的辩论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2:31:39
额,,当发行的货币过多时,多余的货币并不会仅仅存进银行或者当做现金额,,它们会进入市场中成为投资,,通过乘数效用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货币贬值,,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进而通货膨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3:16:29
1,给老百姓发放农业补贴,
2,中国各地受灾的拨款,灾后重建
3,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4,支持国有企业建设,大力扶持支柱产业
5,印发钞票,弥补赤字,
6,全国拆迁,给百姓的补房款
7,变相贪污。。。。
8。公款吃喝。。。。
9,其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3:55:41
如通过银行系统将钱交给国企进行基础建设等,但有些钱进入不了实体经济,就在资本市场,商品市场,房地产市场活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0:09:16
**购买,发放国债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0:09:24
通过银行的信用制度创造货币。

用楼主比较熟东西的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可以看《资本论》第三卷中第五篇中第二十九章: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一部分是从“关于资本在货币借贷上所起的作用。。。。”开始,字比较多不能一一打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0:12:10
银行啊~~~银行就是中转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0:34:34
学习了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0:55:22
增发应该是人民银行购买**债权,**用钱进行购买和投资,建厂修路等,从而增发货币进入流通。加入购买的货币增加了,物价上涨,导致通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1:19:40
3楼回答的已经很详细了。此外皆为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1:25:01
不就是从钱的用途上来回答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1:33:42
不敢说话 持续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2:28:37
yjg30 发表于 2010-11-13 17:49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11-13 17:32
这种可能性最大:

新增货币无偿进入zf手中,zf用它再卖东西便正式进入流通领域。
这个是最美妙的想法。但是这种做法不仅掠夺工人、农民阶级等,而且还掠夺了资本家阶级,这就是不劳而获,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除非想让国家政权破产。
国家破产也只是一种推理。我做出这种猜测在于我揭示的《纸币发行之掠夺定律》。纸币本身的价值(印制成本)是远远小于其面值象征的价值,这样从央行印制出来进入社会必然要无偿交给某人,否则央行则是无本发财了,且是最大的财主。为了保证央行的中立性(实际保证没有是另一个问题),都有类似规定——央行不得出卖其印制的纸币作为自己收益。

至于本科生们讲是贷款发放的,你也反驳,我也是一直在反驳,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

自然,纸币可以无偿发给你我他,但是我肯定没无偿得到纸币,你也没有,……。我们都不是纸币发行中的掠夺者,只有zf是最大的嫌疑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2:33:05
wy2003b 发表于 2010-11-14 00:55
增发应该是人民银行购买**债权,**用钱进行购买和投资,建厂修路等,从而增发货币进入流通。加入购买的货币增加了,物价上涨,导致通胀。
那么还贷、还国债等算不算央行收回货币——即反发行货币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4:28:50
任何一个国家和**要想多发行一些货币量,它自己必须要拥有相应的黄金或贵重物资来做为抵押。如果国家没有掌握一定的财力,而乱增发货币,那如果货币持有者最终要向这个国家的**寻求完全的兑现怎么办?如果不能完全兑现,那这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就完蛋了。这是一个国家的“货币硬抵押”,就象国际上的所谓“硬通货”一样。然而在现实中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与其所拥有的“货币硬抵押”之间往往并不相等,货币量往往多于“货币硬抵押”的量,即货币量多于它的国库中所储存的黄金量和它所掌握的各种物资的价值量。那么这些货币又依靠什么来抵押呢?只能依靠一种“货币软抵押”来补充抵押这些货币,使每个民众都感到自己手中的货币是有保障有信誉的。这个“货币软抵押”就是一种货币的信誉度,它可以是实的硬的,也可以是虚的软的,它单纯依靠人们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货币信心而持有这种货币,而用自己手中的货物来与这种货币相交换。因此一个国家必须要极力维护自己的货币体系的信誉度,要保持货币值的稳定,不要忽高忽低。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又称为“信用体系”。如果你十分随便地增发货币,使人们感到自己手中的货币在不断贬值,那人们对这种货币的信心就会下降,最终使银行体系发生危机,严重时使整个经济和社会垮台。因为国家此时并没有足够的“货币硬抵押”来应付这种局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6:49:42
lihaizhe 发表于 2010-11-14 04:28
任何一个国家和**要想多发行一些货币量,它自己必须要拥有相应的黄金或贵重物资来做为抵押。如果国家没有掌握一定的财力,而乱增发货币,那如果货币持有者最终要向这个国家的**寻求完全的兑现怎么办?如果不能完全兑现,那这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就完蛋了。这是一个国家的“货币硬抵押”,就象国际上的所谓“硬通货”一样。然而在现实中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与其所拥有的“货币硬抵押”之间往往并不相等,货币量往往多于“货币硬抵押”的量,即货币量多于它的国库中所储存的黄金量和它所掌握的各种物资的价值量。那么这些货币又依靠什么来抵押呢?只能依靠一种“货币软抵押”来补充抵押这些货币,使每个民众都感到自己手中的货币是有保障有信誉的。这个“货币软抵押”就是一种货币的信誉度,它可以是实的硬的,也可以是虚的软的,它单纯依靠人们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货币信心而持有这种货币,而用自己手中的货物来与这种货币相交换。因此一个国家必须要极力维护自己的货币体系的信誉度,要保持货币值的稳定,不要忽高忽低。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又称为“信用体系”。如果你十分随便地增发货币,使人们感到自己手中的货币在不断贬值,那人们对这种货币的信心就会下降,最终使银行体系发生危机,严重时使整个经济和社会垮台。因为国家此时并没有足够的“货币硬抵押”来应付这种局面
去去去,那里好玩那里去。是读书的料还会这儿来玩?早就当知道份子,考察列国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8:02:43
斯蒂格利茨的话倒是句实话,不过把自由当做法西斯武器的美国是听不进去的。**干预如果缺乏国有企业是不能成功的。美国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8:25:00
论坛里果然都是高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8:33:01
基础建设拉动建材什么的产业,通过连锁效应,钱就变成流动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9:10:57
融入到流通中,主要有投资、拨款(财政支出)、贷款、国债等等。通货膨胀是凯恩斯主义实行不可避免的缺陷,我国实行的是凯恩斯主义,一直高调拉动GDP增长,结果必然带来通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9:17:34
教科书中说最简单的方式是在公开市场上回购票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9:22:59
增发货币就是**向人民举债。从人民手中拿物质产品来供自己消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