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0-11-13 21:11 
这是维基百科的结果:
。
谢谢提供的资料。
仅有下面的问题:
1、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那么,这个证券是企业发的?还是**以前发的,现在回购?如果是企业发的,那么,企业得到货币资本以后,是不是还要还呢?但是这权且做为投资领域货币资本增加吧。但是**或者央行购买这些债券的货币又是从何得来的呢?
答案是:要么央行可以凭空印制钞票,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央行有这样的能力,那么政 府看来要听央行的指挥,而不是央行听政 府的指挥,而且,政 府的财政赤字也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而且,如果再做进一步的推理,那么,政 府有这么大的魔力,即只要印制钞票就可以买得到商品,而不管商品生产需要不需要这么多货币,或者有没有这么多的商品来满足这些增发的货币。但是这可以满足增发货币,通货膨胀的理论,因为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相比货币增加了,也就意味着货币贬值了。
要么又是借款,但这似乎只是货币资本之间的转移,而不是增发。
2、这个量化宽松政策从整个目的看来只不过是通过增加银行可贷款的货币量,增加投资罢了。这可以说是一个现实的增加投资的途径,虽然后果不一定会达到美国政 府的设想,有可能会是一个相反的结果。总的来说还是增加投资。但这还是有赖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即央行可以凭空增发货币吗?
3、存款准备金的效应,也增加货币投放量。这只不过是存贷之间的技术结果,即利用存贷之间的时间差进行的技术操作,但是根本不能增加现实的资本数,而且,西经如此迷信这个乘数效用,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效用,因为这个效用即按照推理来说,永远没有终点,和所谓投资乘数效用差不多。
4、量化宽松政策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逆转的影响。这是美国推行这个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但是西经的缺点也即在于此,因为贷款利率降到零,也没有使国家的投资增加太多,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企业没有销路,也就没有增加投资的愿望;比如企业自有资本很充足,也不需要向银行贷款;比如危机还在进行,投资的前景不明朗; 比如企业的利润降低,以致于贷款无利可图等等,以为降低利率或者增加货币投放量就能够有更多的贷款投资,从而增加就业,而不知市场到底需要不需要这笔资本,这只不过是把矛盾推向了更广大的范围,为以后的危机打下基础。
5、至于减息增加货币供应只不过是在原有货币基础上。这里没有增发的货币。
综合上面的资料,量化宽松的解释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即央行可以凭空发行货币。但是就连这个前提上面的资料也没有讲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