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11-14 15:07:25
chaos0301 发表于 2010-11-14 00:09
通过银行的信用制度创造货币。

用楼主比较熟东西的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可以看《资本论》第三卷中第五篇中第二十九章: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一部分是从“关于资本在货币借贷上所起的作用。。。。”开始,字比较多不能一一打上。
这位对《资本论》懂得多一点,我相信很多人没有认真读过这一部分。但是马克思的着眼点始终是建立在资本循环的基础上的,而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只和流通中商品的价格以及流通的速度和到期需要结算的支票等等相关,这里没有讲银行可以凭空增加货币供应量。虽然通过技术手段,利用存贷款的时间差可以“创造”出比银行自有资本多得多的资本,但那毕竟不是印制新的资本,只不过是资本之间的转移。这一部分当然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现在所有解释货币增发的理论都不着眼于资本的循环,而是着眼于消费。但是又不能解释这些“增发”的货币如何进入流通,如何和原来的流通并存,并且没有商品的生产就可以直接加入到原来的流通中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13:47
the_zkda 发表于 2010-11-14 09:54
对于这个问题
我是这样理解

第一步,ZF 发国债,央行印钞票,ZF买国债,那么 是不是ZF手上就有了钞票

那么这个逻辑就很明确了,央行买国债,Z F花钱,钱到企业手中,企业为了生产,支付钱给工人,发现要发比从前的工资更高的才能让人给他干活,工人觉得工资涨(幻觉),于是多花钱,买更多的商品(刺激经济),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钱其实不值钱的(通话膨胀)

PS.血与泪的教训,发帖先写到WORD里,不小心关掉网页要重写,
第一步,ZF 发国债,央行印钞票,ZF买国债,那么 是不是ZF手上就有了钞票

这太麻烦了,**即发,又买,两者相加等于零。

至于那个总逻辑:比如1000商品和1000货币,这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正常流通的需要,也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生产的需要,但是现在,**用凭空多出的1000购买了商品,那么,毕竟还多出了1000货币什么也不能干,这即是生产者的被掠夺,也是消费者的被掠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18:40
changbaiqz 发表于 2010-11-14 10:06
通过外贸获得的外币,这些钱最终流向央行,以此央行可以增发等价的货币,这些钱流回提供外币的外贸企业,整个市场上 的钱多了。央行将外汇储备搞上去了,买外国的国债之类的东西使之不断贬值。创造的财富许多就这样流失掉,国内的财富对应的货币却增加了很多啊,肯定会涨价的吧。
个人理解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把外贸引进来,会使问题增加一些干扰。

问题始终是:无论是外贸还是国内商品交换,对应于资本的循环,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是相对应的,出口可以换得外汇,但是在换外汇的时候,有一个商品和这些外汇对立,而且,生产商品也可进行投资,这只不过是一个资本循环的过程,我们要讨论的是增发的问题,就是在正常的资本循环之外政 府如何会增发的问题,而且这些增发的货币是如何进入到流通中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20:14
有一个名词其实可以解释所有问题就是所谓货币幻觉,这种幻觉使得新增货币可以流通,对应的就是所谓信用,信心等等骗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22:22
zuyu1982 发表于 2010-11-14 10:54
增发货币,可以通过银行,然后根据当时社会的货币乘数传导到社会,当然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控制货币流向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如资本市场。货币流向的控制是一大难题。另外,各国中央银行很难摆脱其财政部的干扰。也就是说,一部分增发货币直接进了财政部来抹平赤字,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不合规矩。但是实际情况是财政部的权利往往可以干扰中央银行的决策。也就是说,央行实际上不可能达到理论上的绝对独立。
推荐 两本书:
《美国货币史》作者:(美)弗里德曼,(美)施瓦茨, 这本书特别的好,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 作者:美联储主席 伯南克。
这两本书揭示了央行在现实操作中的多目标困境,后一本则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如果不是象西经的那些个曲线那样,从社会现象中抽出两个对立的方面,然后就开始研究这个对立方面的量的关系,全然没有考虑到这两个对立是不是一个东西,比如供给与需求,要西经那里就被当成对立的东西来观察的,供给就是供给,需求就是需求,所以永远也不能真正解释现象,而且反而不断的看到两者的不平衡。

不管央行独立不独立,我的问题始终是,这些凭空可以增加的货币如何进入流通,也即是如何加入到现实的商品资本循环中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25:26
sfpg1234 发表于 2010-11-14 10:55
我服了,看了几十楼。这个问题问在马经版居然成了辩论赛。摆脱各位先看完曼昆宏观、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和黄达金融学再回答。如果还不懂,到金融版问就完了。主要的知识点在,货币创造,基础货币,货币中性,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平衡。跟什么经济增长、GDP、乘数效应没直接关系。
操作层面上,各国一般都规定央行印钱,不能直接向财政部买国债,所以美国有点过。不过可以央行贴现给商行,商行再买国债,财政得到的钱就可以支出,进入流通了。
我对于西经不满意的就在这里,所以用这里的理论不能使我满意的地方了多多。

因为货币的产生是由于什么产生的,这个最基础的问题西经并没有弄得清楚,反而以一句普遍的购买权利来解释了事。货币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吗?可以脱离现实的商品生产来独立跳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29:44
extralens 发表于 2010-11-14 12:27
我理解应该是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 这里个人更倾向于用马歇尔的剑桥方程式解释:M=kPY ,这里M为货币需求量;k为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P为物价水平;Y为实际国内产出。PY即为名义国民收入,即名义GDP,可见,在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名义GDP成正比。即经济发展越快,需要的货币量越多。
这是由剑桥方程式解释的货币需求,用费雪方程式也可以作出同样解释。交易量T可以近似看作剑桥方程式中的Y,移项使得V等于1/k,     则:M=PY/V,二者结论是一样的。
现在回答楼主的问题,按经济发展规模增发货币不会引起通胀,但增发的货币不是**的,由中央银行保管,通过再贴现等业务将基础货币投放市场。
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关键不是这个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会贬值,而是这个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如何进行入流通的。

我提问的关键是在这里。

另外,关于所谓通货膨胀的问题,在以金银为手段的情况下,也有发生。而且,现代的西经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似乎有几个,而且有许多书本来抛弃了这个观念。比如什么输入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33:57
忘了说所谓普遍购买力也是胡说八道,那是个幻觉,西经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解释,以效用为基础根本无法解释。拜物教倒是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43:28
shang28 发表于 2010-11-14 12:31
1# yjg30
楼主,我来尝试的回答一下。
首先回答流通中的货币是怎么增加的,也就是货币的供给问题。教科书上都说了央行的三个基本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现实中一个国家的汇率制度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比如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要盯住汇率就有外汇占款的发生,我国这部门的货币发行量很大。先说公开市场业务,财政部原来发行的国债,这个其实根本没增加整个经济中流通的货币量,只是进行了货币的转移,从民众手中转移给财政部,但是当中央银行用自己印出来的钱购买国债时,经济中就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因为这块货币是新增加的,并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乘数进行放大。至于法定准备金率主要是影响经济中的货币乘数,在基础货币一定时,货币乘数一定时,总货币一定增加。再贴现率可能两种货币都会影响。外汇占款就是把民众手中的外汇换成人民币,这个和公开市场业务差不多,只是从购买国债或称购买外汇,还有就是一单位外汇可能要兑换好几单位人民币,其他的原理是一样的。
其次回答货币是怎么进入流通领域的。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例,我们现在假设三个人,一个叫财政部,一个叫央行,一个民众,当然我们这里没有考虑银行的货币放大效应。一开始市场中就民众有1元钱,并且都是用来流通的,所以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就是1元钱。现在财政部这个人向民众借款,打了一个叫国债的借条给民众,假设借了1元钱,利用这借来的1元人民币去市场购东西,市场现在流通的货币也只有1元钱。而央行这个人和财政部这个人是一家的,看到财政部这个人欠了民众的钱,就对民众说我替财政部还钱,就用自己的债务-货币还钱给民众,而民众把财政部的借条国债也还给了央行,但央行的债务是不要还得,现在民众手里也有1元钱可以用于流通,经济中一共有了2元钱用于流通,假设经济的物品还是原来那么多,你不觉得物品的价格要上涨吗?如果经济中加入银行,那么增加的1元基础货币经过银行的放大会变成好几块货币,那么通货膨胀就更厉害了。
这并没有脱离凭空印制钞票的想法。但是矛盾也在这里产生。

即就上面的1元钱的例子来说,原来民众的1元可以购买1元的商品,现在被财政部借去了,买了1元的商品,即使后来央行还了这个民众1元钱,但是与此对应的商品已经被财政部买去了,也即消灭了。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个民众被掠夺了。但是没有商品可以消费,也即是流通中不可能凭空增加这个货币额,所以1元的商品如何变成2元商品这算得上一个魔法了。而且,如果经过这样的几次循环,显然,整个社会商品生产也被消灭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48:02
lwzxy 发表于 2010-11-14 13:28
"最简单的回答不要,比如说什么,流通中的货币多了物价自然上涨等等,这只不过是看到表面现象,而且还看错了,因为在一些物价上涨的同时(其实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上涨),许多工业品价格反而下降了。"

问题首先出在这个所谓“最简单”、“只不过是看到表面现象”的回答上。看样子,楼主试图是要否认“流通中的货币多了物价自然上涨”这一陈述,理由显然是那个粗疏的经验观察——“因为在一些物价上涨的同时(其实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上涨),许多工业品价格反而下降了。”楼主这一结论是如何观察来的?是针对哪一个历史时期的观察?如果另外一个历史时期的价格现象不符合楼主的上述陈述,是否能够证明楼主的陈述是站不住脚的呢?对非“表面”的那个“本质”,楼主似乎有答案吧,那是指什么呢?
增发货币如何进入流通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技术和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没有深究的必要,根本问题是在于:货币是怎么来的?确切地说,这些不兑现的印着知名人物头像的带颜色的纸张是怎么来的?
窃以为,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似乎更有意义。当然,答案是显然的。然而,进一步地,这样一个货币制度,它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似乎就不是每个人都有把握讲清楚的了,但毫无疑问又十分重要。如果发帖讨论这件事似乎更有价值。
货币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如果得到正确的解答,那么对于凭空增发的货币的疑惑也就越大。而上面的回答,如果以为流通中的货币多了物价自然上涨这句老得多的通货膨胀的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么,即使现在的西经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也有几个呢,而且看来越来越有排除掉这个流通中货币多了物价自然上涨的解释。
至于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商品的物价上涨,一部分商品的物价下跌,那你到商场里或者看一下市场上商品到处打折的信息就可以知道了。
简单的永远是解释,但是复杂的就是实际,所以问题是,如果能够增发货币,这个增发的货币是如何进入流通中去的。即是说如何不仅进入流通,并且还可以使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56:12
yjg30 发表于 2010-11-14 14:50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0-11-13 21:11
这是维基百科的结果:
谢谢提供的资料。

仅有下面的问题:

1、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那么,这个证券是企业发的?还是**以前发的,现在回购?如果是企业发的,那么,企业得到货币资本以后,是不是还要还呢?但是这权且做为投资领域货币资本增加吧。但是**或者央行购买这些债券的货币又是从何得来的呢?

答案是:要么央行可以凭空印制钞票,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央行有这样的能力,那么政 府看来要听央行的指挥,而不是央行听政 府的指挥,而且,政 府的财政赤字也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而且,如果再做进一步的推理,那么,政 府有这么大的魔力,即只要印制钞票就可以买得到商品,而不管商品生产需要不需要这么多货币,或者有没有这么多的商品来满足这些增发的货币。但是这可以满足增发货币,通货膨胀的理论,因为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相比货币增加了,也就意味着货币贬值了。

要么又是借款,但这似乎只是货币资本之间的转移,而不是增发。

2、这个量化宽松政策从整个目的看来只不过是通过增加银行可贷款的货币量,增加投资罢了。这可以说是一个现实的增加投资的途径,虽然后果不一定会达到美国政 府的设想,有可能会是一个相反的结果。总的来说还是增加投资。但这还是有赖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即央行可以凭空增发货币吗?

3、存款准备金的效应,也增加货币投放量。这只不过是存贷之间的技术结果,即利用存贷之间的时间差进行的技术操作,但是根本不能增加现实的资本数,而且,西经如此迷信这个乘数效用,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效用,因为这个效用即按照推理来说,永远没有终点,和所谓投资乘数效用差不多。

4、量化宽松政策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逆转的影响。这是美国推行这个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但是西经的缺点也即在于此,因为贷款利率降到零,也没有使国家的投资增加太多,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企业没有销路,也就没有增加投资的愿望;比如企业自有资本很充足,也不需要向银行贷款;比如危机还在进行,投资的前景不明朗; 比如企业的利润降低,以致于贷款无利可图等等,以为降低利率或者增加货币投放量就能够有更多的贷款投资,从而增加就业,而不知市场到底需要不需要这笔资本,这只不过是把矛盾推向了更广大的范围,为以后的危机打下基础。

5、至于减息增加货币供应只不过是在原有货币基础上。这里没有增发的货币。

综合上面的资料,量化宽松的解释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即央行可以凭空发行货币。但是就连这个前提上面的资料也没有讲得很清楚。
楼主真的很客气,其实只是上网随便搜一下,能帮到你就行了。

你提的问题太多,我真的无从回答,所以只能上网搜了这些资料,以作为你的参考。

我看了一下后来你提的新问题,我来讲一讲其中的一个,就是央行凭空创建货币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央行确实能凭空创建货币。

历史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金匠逐渐演化为银行家,他们利用储户的黄金借贷出去,当然,不是真的直接借黄金,他们会发“存款凭证”,即银行券,以证明从银行借款的人确实在银行有存款。贷款人和别人交易只要用银行券就可以了。这样,直接需要兑现黄金的人数就下降了,节省下的黄金就能支持更多“银行券型借贷”的实施。

但是,银行自己的信用有限,当时国家缺黄金只能发国债筹集黄金,故聪明的人们团结起来,和英国国王说,你好像要发动战争吧,好吧,黄金我们出,但你要允许我们在银行券的票面上印上国家的象征物(也许是国王头像,我记不清了)。国王在所借额度内保证银行券的兑付,他自己不兑现,银行兑现,但只是说,如果银行因为危机兑现不了银行券了,那我就帮忙兑付。

这就是英格兰银行。实际上是以国债为抵押发行银行券,以将信用等级提高到国家层面。是的,我们借钱给国王了,而且是永久债务,国王只要每年还息,不用还本。但我们借用了国家信用,我们在发放“银行券型贷款”时,要求用银行券兑付黄金的人大大减少,贷款人花银行券,别人也会乐意接受。这就意味这我们英格兰银行的货币乘数更高了,能贷更多款了,能得更多利息了。

但是,过去的信用体系还是以黄金为基础的。

请你想一想,那时谁最牛?那时的货币根源在哪里?金矿矿主啊!如果你家就在金矿之上,那你就发了,就能不劳而获。只要挖出金矿,就能做金币(金币自由铸造),这就是凭空创造啊!只是那时的货币投放不是由央行完成,是由金矿完成。社会上的黄金只有存入银行,才能用银行券加银行账户这样的纸面数字系统加以放大,但那时银行不是货币投放的根源。根源在金矿矿主那里。

20世纪70年代,金本位覆灭,人类彻底进入“纸币时代”。

现在,我想请你思考一点:现在的“金矿”在哪里?

现在的“金矿”就是央行的印钞机。央行需要时就印。其性质和过去金矿矿主挖出黄金就用的原理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57:37
92# yjg30

30的问题只有在建立起一个宏观模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实际的解决。
假定一国的GDP总额中,劳动者、资本家、和国家的所得“应该”分别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在这个基础上:
1 如果劳动者的实际所得超额到40%,资本家的实际所得不变,则国家就需多发行6.67%的货币。
2 如果资本家的实际所得超额到40%,劳动者的实际所得不变,则国家也需多发行6.67%的货币。
3 如果国家的实际所得超额到40%,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实际所得不变,则国家就需少发行6.67%的货币。
4 ……依次类推。

至于劳动者、资本家、国家——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究竟是根据什么确定的?……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5:59:20
马克思资本论的内容是以金本位为前提的,撤掉这个前提,还是价值和再生产平衡,许多人看书总是囫囵吞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04:04
长期来看,各国的货币总量是持续增加的,同时世界的总财富(物资)也在增加,但前者的速度往往因为人的因素增加的更快,就导致了单位货币代表的物资财富是不断减少的,所以,长期货币总是贬值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04:18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0-11-14 15:56
yjg30 发表于 2010-11-14 14:50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0-11-13 21:11
这是维基百科的结果:
谢谢提供的资料。
楼主真的很客气,其实只是上网随便搜一下,能帮到你就行了。

你提的问题太多,我真的无从回答,所以只能上网搜了这些资料,以作为你的参考。

我看了一下后来你提的新问题,我来讲一讲其中的一个,就是央行凭空创建货币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央行确实能凭空创建货币。

历史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金匠逐渐演化为银行家,他们利用储户的黄金借贷出去,当然,不是真的直接借黄金,他们会发“存款凭证”,即银行券,以证明从银行借款的人确实在银行有存款。贷款人和别人交易只要用银行券就可以了。这样,直接需要兑现黄金的人数就下降了,节省下的黄金就能支持更多“银行券型借贷”的实施。

但是,银行自己的信用有限,当时国家缺黄金只能发国债筹集黄金,故聪明的人们团结起来,和英国国王说,你好像要发动战争吧,好吧,黄金我们出,但你要允许我们在银行券的票面上印上国家的象征物(也许是国王头像,我记不清了)。国王在所借额度内保证银行券的兑付,他自己不兑现,银行兑现,但只是说,如果银行因为危机兑现不了银行券了,那我就帮忙兑付。

这就是英格兰银行。实际上是以国债为抵押发行银行券,以将信用等级提高到国家层面。是的,我们借钱给国王了,而且是永久债务,国王只要每年还息,不用还本。但我们借用了国家信用,我们在发放“银行券型贷款”时,要求用银行券兑付黄金的人大大减少,贷款人花银行券,别人也会乐意接受。这就意味这我们英格兰银行的货币乘数更高了,能贷更多款了,能得更多利息了。

但是,过去的信用体系还是以黄金为基础的。

请你想一想,那时谁最牛?那时的货币根源在哪里?金矿矿主啊!如果你家就在金矿之上,那你就发了,就能不劳而获。只要挖出金矿,就能做金币(金币自由铸造),这就是凭空创造啊!只是那时的货币投放不是由央行完成,是由金矿完成。社会上的黄金只有存入银行,才能用银行券加银行账户这样的纸面数字系统加以放大,但那时银行不是货币投放的根源。根源在金矿矿主那里。

20世纪70年代,金本位覆灭,人类彻底进入“纸币时代”。

现在,我想请你思考一点:现在的“金矿”在哪里?

现在的“金矿”就是央行的印钞机。央行需要时就印。其性质和过去金矿矿主挖出黄金就用的原理一样。
金能够做为货币,是因为金首先是商品。所以,金的生产并投入到商品交换中,无论金是做为奢侈品还是做为货币,都不是凭空增加货币量,而是增加了商品量。多余的金量如果不能做为奢侈品和别的商品交换,而是做为货币,那么,就只能贮藏起来,而不是进入流通。

谢谢你的热心回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06:32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11-14 15:57
92# yjg30

30的问题只有在建立起一个宏观模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实际的解决。
假定一国的GDP总额中,劳动者、资本家、和国家的所得“应该”分别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在这个基础上:
1 如果劳动者的实际所得超额到40%,资本家的实际所得不变,则国家就需多发行6.67%的货币。
2 如果资本家的实际所得超额到40%,劳动者的实际所得不变,则国家也需多发行6.67%的货币。
3 如果国家的实际所得超额到40%,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实际所得不变,则国家就需少发行6.67%的货币。
4 ……依次类推。

至于劳动者、资本家、国家——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究竟是根据什么确定的?……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这里:GDP=劳动者收入+资本家收入+国家所得(其实是剩余价值一部分)

这个规定对吗?这个以后再讨论吧,先留在这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15:50
106# yjg30
这里:GDP=劳动者收入+资本家收入+国家所得(其实是剩余价值一部分)
这个规定对吗?这个以后再讨论吧,先留在这里。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60514&page=11&from^^uid=1123236

这个规定很正确。……等你忙完这阵再说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16:19
再说Fiat Money——Our Fiat Money Really Is Based on Debt(以美国Fed system例):
There is a legitimate sense in which even the Federal Reserve notes in your wallet or purse are "debt-based money." We have to ask, how did these notes come into existence?

The first thing to realize is that the Fed can control the size of the monetary base, but it can't directly control its composition. Specifically, if the public wants to hold more paper currency — rather than keeping their "money" sitting in checking accounts at the bank — then they can begin withdrawing green pieces of paper either from bank tellers or ATMs.

Seeing their physical currency depleting, the commercial banks then go to the Fed and draw down their reserves, which basically are the banks' own "checking accounts" with Ben Bernanke.

At this point we have reached the top of the food chain; there is nothing backing up the electronic bookkeeping entries in the Fed's computers. The commercial banks' reserves aren't claims on anything else; they are simply units of account, namely dollars issu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So, when a commercial bank has, say, $1 million on deposit (according to the Fed's computers), and the bank wants to withdraw $200,000 in currency, here's what the Fed does:

1.It fires up the printing press and creates $200,000 in new currency, such as $100, $50, and $20 bills, and
2.It changes its computers to reflect the fact that the commercial bank now has only $800,000 on deposit with the Fed.

What all this means is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onetary base can shift from being more or less concentrated in bank reserves versus physical currency, based on how much paper the public wants to hold in their wallets and purses. To repeat, the public can't change the total level of the monetary base, but if the public wants to hold more green pieces of paper, the Fed accommodates them by reducing bank reserves and increasing the stock of physical currency.

We're getting closer to our destination. Now we see that the supply of paper dollars in our economy is ultimately constrained by the size of the monetary base; the public can hold more or fewer paper dollars, but these changes are perfectly offset by movements in the commercial banks' total deposits with the Fed.

Now we're ready to ask, what determines the total size of the monetary base? Here is the answer: "open-market operations" by the Fed, as described in a standard (and stultifying) undergraduate lecture in Intro to Macroeconomics.

Specifically, the Fed adds to the monetary base when it writes checks "on thin air" in order to buy assets. Whenever Bernanke buys $1 million in new assets to throw on the Fed's balance sheet, he injects an additional $1 million in new reserves into the banking system. That check will get deposited at some bank, and then, once the transaction clears, that particular bank's checking balance with the Fed will be $1 million higher than it was before. No other bank's reserves will have gone down; the total supply of reserves has increased by $1 million. In principle, if the bank's customers wanted to hold more paper currency, the bank would now have an extra $1 million that it could itself "withdraw as currency" from the Fed.

We've reached the last step, to se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our fiat money and debt. For what is the typical asset that the Fed buys, when it expands the monetary base? The answer is bonds issued by the US Treasury. This is a very complicated process that I explain here. But the gist of it is this: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e Fed creates new dollars out of thin air and then lends them to the US Treasur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22:42
人民银行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贷款增加——企业投资增加——企业向居民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货币增加——价格上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25:07
赫赫铭儿你那个等式只有极个别情况下才能成立,而且仅有数字上的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30:14
105# yjg30

嗯,马克思好像是如此说的。但问题是他也许错了。实际上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货币为何可以和其它任何物品相交换?准确的答案是:因为每一个人都相信其他人会接受手头的这些货币。所以他们会用自己的东西换货币,因为他们不必担心换来的东西别人不接受。

货币的本质是普遍相信的力量,而非商品性质。

最开始的货币可能是带有商品性质的,且是谁都想要的。但历史的演进产生了纸币,纸币一开始与黄金挂钩,培养了人们对纸币的“普遍相信力”。尽管20世纪70年代后抽掉了作为保证的黄金,但只要这种“普遍相信力”仍存在,纸币就始终可以作为货币。

所以我认为:货币之所以为货币,仅因所有人都相信它是货币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38:16
好好学习 下 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38:31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0-11-14 16:30
105# yjg30

嗯,马克思好像是如此说的。但问题是他也许错了。实际上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货币为何可以和其它任何物品相交换?准确的答案是:因为每一个人都相信其他人会接受手头的这些货币。所以他们会用自己的东西换货币,因为他们不必担心换来的东西别人不接受。

货币的本质是普遍相信的力量,而非商品性质。

最开始的货币可能是带有商品性质的,且是谁都想要的。但历史的演进产生了纸币,纸币一开始与黄金挂钩,培养了人们对纸币的“普遍相信力”。尽管20世纪70年代后抽掉了作为保证的黄金,但只要这种“普遍相信力”仍存在,纸币就始终可以作为货币。

所以我认为:货币之所以为货币,仅因所有人都相信它是货币罢了。
那么这个普遍的权利为何不能普遍的买商品呢?比如标价5元的普遍权利,只能买得到5元的现实商品,而不能普遍到其他地方。

这只是西方经济学一个抽象的解释。只不过是货币的可以随时进行商品交换的本质罢了。但仅就这个解释,显然西经不懂得质的东西和量的东西的关系。普遍的权利却有不普遍的量的规定性。这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44:52
110# 借一步
赫赫铭儿你那个等式只有极个别情况下才能成立,而且仅有数字上的意义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60514&page=11&from^^uid=1123236

但我是想说明30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宏观模型才能解决,你要是认为我的模型不合适,那你搞一个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52:01
注意我这个提问的关键是:增发的货币如何进入到流通中去?
因为是临时决定跨考西经的,接触时间太短,

并且现在的学习是只求高分不求理解,所以很多概念可能和术语不符。

按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明白意思就好。

刚刚开始,多有错误,欢迎指正批评!







一:要解决货币的问题,要知道货币是个什么东西。

货币的历史 一般等价物,种货币职能,就不说了。直接说观点:

货币体系是相对于实体产出存在的。(也不完全这样,只是这样理解起来方便。)就是你所说的对应关系。

二:货币体系与实体产出相互影响。而这种影响的表现就是,面对的经济现实表现。

三:货币增发,造成两个体系的变化。由此引起经济现象。

四:货币的存在状态是什么?什么样的存在状态才叫做增发?

货币和产出现对应,那么也就是只有和产出相对应的才叫货币。(产出在这里也包含时间的维度,那么也就对应着资本市场了,这里不说,先忽略掉)

如果按上面的理解的话,增发就是现对于产出的增发,增发的这部分要和产出对应(假设流通速度不变或者说包括了流通速度的影响)。如果印一堆钱,压在床下,任何时候都不用,那么就不叫增发。

五:由此,你提出的问题,用我的语言描述就是:

和产出现对的货币的增多,这种增多是怎样实现的?(不过我觉得你真正要问的第四条已经回答你了。)

六:  假设原先经济体里是100货币——100馒头,然后如何变到200货币——100馒头


     本来是 100元——100

   央行,现在又印了100货币(假设没有其他渠道 如资本市场流入实体市场,只能通过印)

如何实现呢?只要让这新印的100货币,进入实体就可以了,理论上肯定有很多方法,但现实中可能就不多了。

用直升机撒钱就是一个方法呢。捡到的人,只要不把钱压倒床垫下,而是用于实体产出,那不就增加了货币了吗。

其他的方法,什么公开市场了,什么的,都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是按照人们能够接受且可行的方式实现了。

七:货币与相对于实体经济产出的增多,肯定是或造成物价上涨的(理论上,长期来讲),如果没有上涨 ,那只能说明岂有特殊性,或其他原因。

八:这样分析比较简单,甚至是比较错误的。但理解起来方便。

  加上 时间维度 ,货币体系与产出之间变动的滞后性和预见性,金融市场,以及一些文化原因考虑在内的话,分析起来就比较复杂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6:53:03

1# yjg30

众所周知,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合法的货币发行机构,央行发行的货币一般通过三种渠道进入流通领域:

一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业务流入商行,又经过商行的资产业务(如贷款,证券投资等)进入流通;

二是通过对付金银和外汇业务;

三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既而**获得资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7:00:21
113# yjg30

首先申明,我是菜鸟级别,所以我只是认为你提问的最后一句话很酷,真的很酷,但我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理解。

关于“普遍相信力”,分为两方面,其一,普遍相信纸币可以换到东西,这一点只要“纸币时代”还存在,就不会改变。其二,相信币值基本稳定。

这第二条就只能说是基本稳定了,币值这东西真的会随时间改变的。过去的5元可以打的3公里以上还外带多开2公里,现在却只是起步价,其它城市更贵。但这种变动只要不很剧烈就行。

在过去,英国物价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变过,看《欧洲货币史》会知道这只是因为金矿的矿产有限。现在,通货膨胀是家常便饭,这是因为央行毕竟不像自然界那样不近人情,印钞总是频频发生。

但这只是量,它是由历史演进而来,可能在20世纪70年代美元刚于黄金脱钩时,美元还保持那么多黄金的购买力,但随着这么多年的增印钞票,物价也渐渐起来了。但还不至于到今天可乐2.5元,明天就变成100元的地步。现在的物价总是和昨天、前天甚至更久以前的物价间保持基本的稳定关系。它是依赖于以前的交换比例的。所以说,它实际上是随时间演进的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7:08:24
113# yjg30

只要牵涉到交换,就必然有交换比例问题。这是跑不掉的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7:11:46
麻烦啊,不懂!虽然我也是学金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7:24:15
yjg30 发表于 2010-11-13 19:56
借一步 发表于 2010-11-13 18:54
这个问题怎么看怎么是个陷阱问题。银行资本永远都是流通资本,那后面还必要问吗?
这不是个陷阱问题,因为这是关系到对于事情本质的解释。正是因为象西方经济学那样简单的解释我不能满意,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如果不是从理论,而是从现实中,这个问题永远只是所谓增发的货币如何进入到流通中去,但是这样问的时候,这个增发的问题好像许多人也没有搞清楚,只能形而上学的以为增发就是货币多了,多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了。但是流通中多余的货币会立刻回到银行里存起来的(一小部分现钞的形式存在在每个人的手中),所以,这个问题如果不形而上学的单方向去看,就会发现很多矛盾,而这正是我不满意的地方。
如果现实中可以行得通的,而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那么是理论有问题。或者反过来,这个现实中进行的货币政策(比如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可靠结果的冒险的行为。
因为货币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具时间的不一致性。流通中多余的货币会并不会立刻回到银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