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g30 发表于 2010-11-14 14:50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0-11-13 21:11 
这是维基百科的结果:
。
谢谢提供的资料。
仅有下面的问题:
1、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那么,这个证券是企业发的?还是**以前发的,现在回购?如果是企业发的,那么,企业得到货币资本以后,是不是还要还呢?但是这权且做为投资领域货币资本增加吧。但是**或者央行购买这些债券的货币又是从何得来的呢?
答案是:要么央行可以凭空印制钞票,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央行有这样的能力,那么政 府看来要听央行的指挥,而不是央行听政 府的指挥,而且,政 府的财政赤字也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而且,如果再做进一步的推理,那么,政 府有这么大的魔力,即只要印制钞票就可以买得到商品,而不管商品生产需要不需要这么多货币,或者有没有这么多的商品来满足这些增发的货币。但是这可以满足增发货币,通货膨胀的理论,因为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相比货币增加了,也就意味着货币贬值了。
要么又是借款,但这似乎只是货币资本之间的转移,而不是增发。
2、这个量化宽松政策从整个目的看来只不过是通过增加银行可贷款的货币量,增加投资罢了。这可以说是一个现实的增加投资的途径,虽然后果不一定会达到美国政 府的设想,有可能会是一个相反的结果。总的来说还是增加投资。但这还是有赖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即央行可以凭空增发货币吗?
3、存款准备金的效应,也增加货币投放量。这只不过是存贷之间的技术结果,即利用存贷之间的时间差进行的技术操作,但是根本不能增加现实的资本数,而且,西经如此迷信这个乘数效用,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效用,因为这个效用即按照推理来说,永远没有终点,和所谓投资乘数效用差不多。
4、量化宽松政策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逆转的影响。这是美国推行这个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但是西经的缺点也即在于此,因为贷款利率降到零,也没有使国家的投资增加太多,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企业没有销路,也就没有增加投资的愿望;比如企业自有资本很充足,也不需要向银行贷款;比如危机还在进行,投资的前景不明朗; 比如企业的利润降低,以致于贷款无利可图等等,以为降低利率或者增加货币投放量就能够有更多的贷款投资,从而增加就业,而不知市场到底需要不需要这笔资本,这只不过是把矛盾推向了更广大的范围,为以后的危机打下基础。
5、至于减息增加货币供应只不过是在原有货币基础上。这里没有增发的货币。
综合上面的资料,量化宽松的解释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即央行可以凭空发行货币。但是就连这个前提上面的资料也没有讲得很清楚。
楼主真的很客气,其实只是上网随便搜一下,能帮到你就行了。
你提的问题太多,我真的无从回答,所以只能上网搜了这些资料,以作为你的参考。
我看了一下后来你提的新问题,我来讲一讲其中的一个,就是央行凭空创建货币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央行确实能凭空创建货币。
历史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金匠逐渐演化为银行家,他们利用储户的黄金借贷出去,当然,不是真的直接借黄金,他们会发“存款凭证”,即银行券,以证明从银行借款的人确实在银行有存款。贷款人和别人交易只要用银行券就可以了。这样,直接需要兑现黄金的人数就下降了,节省下的黄金就能支持更多“银行券型借贷”的实施。
但是,银行自己的信用有限,当时国家缺黄金只能发国债筹集黄金,故聪明的人们团结起来,和英国国王说,你好像要发动战争吧,好吧,黄金我们出,但你要允许我们在银行券的票面上印上国家的象征物(也许是国王头像,我记不清了)。国王在所借额度内保证银行券的兑付,他自己不兑现,银行兑现,但只是说,如果银行因为危机兑现不了银行券了,那我就帮忙兑付。
这就是英格兰银行。实际上是以国债为抵押发行银行券,以将信用等级提高到国家层面。是的,我们借钱给国王了,而且是永久债务,国王只要每年还息,不用还本。但我们借用了国家信用,我们在发放“银行券型贷款”时,要求用银行券兑付黄金的人大大减少,贷款人花银行券,别人也会乐意接受。这就意味这我们英格兰银行的货币乘数更高了,能贷更多款了,能得更多利息了。
但是,过去的信用体系还是以黄金为基础的。
请你想一想,那时谁最牛?那时的货币根源在哪里?金矿矿主啊!如果你家就在金矿之上,那你就发了,就能不劳而获。只要挖出金矿,就能做金币(金币自由铸造),这就是凭空创造啊!只是那时的货币投放不是由央行完成,是由金矿完成。社会上的黄金只有存入银行,才能用银行券加银行账户这样的纸面数字系统加以放大,但那时银行不是货币投放的根源。根源在金矿矿主那里。
20世纪70年代,金本位覆灭,人类彻底进入“纸币时代”。
现在,我想请你思考一点:现在的“金矿”在哪里?
现在的“金矿”就是央行的印钞机。央行需要时就印。其性质和过去金矿矿主挖出黄金就用的原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