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g30 发表于 2010-11-14 15:48 
lwzxy 发表于 2010-11-14 13:28 
"最简单的回答不要,比如说什么,流通中的货币多了物价自然上涨等等,这只不过是看到表面现象,而且还看错了,因为在一些物价上涨的同时(其实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上涨),许多工业品价格反而下降了。"
问题首先出在这个所谓“最简单”、“只不过是看到表面现象”的回答上。看样子,楼主试图是要否认“流通中的货币多了物价自然上涨”这一陈述,理由显然是那个粗疏的经验观察——“因为在一些物价上涨的同时(其实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上涨),许多工业品价格反而下降了。”楼主这一结论是如何观察来的?是针对哪一个历史时期的观察?如果另外一个历史时期的价格现象不符合楼主的上述陈述,是否能够证明楼主的陈述是站不住脚的呢?对非“表面”的那个“本质”,楼主似乎有答案吧,那是指什么呢?
增发货币如何进入流通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技术和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没有深究的必要,根本问题是在于:货币是怎么来的?确切地说,这些不兑现的印着知名人物头像的带颜色的纸张是怎么来的?
窃以为,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似乎更有意义。当然,答案是显然的。然而,进一步地,这样一个货币制度,它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似乎就不是每个人都有把握讲清楚的了,但毫无疑问又十分重要。如果发帖讨论这件事似乎更有价值。
货币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如果得到正确的解答,那么对于凭空增发的货币的疑惑也就越大。而上面的回答,如果以为流通中的货币多了物价自然上涨这句老得多的通货膨胀的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么,即使现在的西经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也有几个呢,而且看来越来越有排除掉这个流通中货币多了物价自然上涨的解释。
至于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商品的物价上涨,一部分商品的物价下跌,那你到商场里或者看一下市场上商品到处打折的信息就可以知道了。
简单的永远是解释,但是复杂的就是实际,所以问题是,如果能够增发货币,这个增发的货币是如何进入流通中去的。即是说如何不仅进入流通,并且还可以使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抛除不关重要的“货币如何流通”的技术问题,货币根本源头在于央行的印钞机。应该疑惑的不是凭空
增发货币,应该疑惑的是凭空
发行货币。增发货币的意思是,央行有义务发行货币,只要其满足所谓经济增长的需要,而所不需要的是
凭空增发货币。这是胡说八道。事实上,所有的信用货币,难道不是
凭空发行与
凭空创造的吗?前者来自于央行,后者来自于采行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商业银行。
“货币增加,物价上涨”这句陈述当然不一定正确。但如果说:“其他情形不变,如果货币增加,则物价上涨”,则是一个不可反驳的正确的命题。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仅仅是和其他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相并列的一个因素,它是所有曾经和现在实行信用本位制度的国家所共同具有的一个特征!以美元为例,现在的1美元的购买力相对于1913年1美元的不足5%。英镑、日元、原先的德国马克与法国法郎,贬值的程度更加厉害。更不用说前两年的津巴布韦元了。即便以1980年的1元人民币与现在1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进行粗略的比较,恐怕也不能简单到以“现实生活中,一部分物价上涨,一部分物价下跌”、“看看商场的打折货”(相对什么价格打折?)证明,“货币增加,物价上涨”只是个“看错了的表面看法”而已。
另外,楼主亦暗含,通货膨胀即指物价上涨。这个无论是西经还是马经的教科书上的标准说法,也是完全错误。通货膨胀,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不论现实中物价是否是上涨。
因而,解释不简单,尤其是正确的解释更不简单,而没有正确的解释,也就无法认清“复杂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