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422 2
2010-11-16
1.
一图激起千层浪

丫丫女士对我愤愤不平的说:有个叫笨笨的家伙,整天在群里发一张极为****的全裸图,我感到不舒服,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还有什么感觉哪,有被侵犯的感觉吗?其他人什么反应哪?我问道。有一点说着说着话被硬生生的切断的感觉,其他人即使不公开的反对,也没有人正面支持他。我想他们也是和我一样的感觉吧?!笨笨还说要把群表情设置成那个裸女哪!真是神经!!丫丫说道。

如果在其他的地方你看到裸图,也是公开的场合,比如办公室,比如影院,电视里,你有什么反应哪?也像这样强烈吗?
那倒不太一样,可能完全不怎么在意。她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哪?我问她。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我的内心事实,但我猜不透原因。你说是为什么哪,船长童鞋?丫丫说。
那你需要的是道德感?还是通过道德感的满足来获取力量感甚至存在感?到底哪一个是你第一时间产生的感觉即原生的感觉?哪一个是派生的感觉?我继续说道。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的道德判断不是持续的稳定的统一的,那道德判断的你并不是真实的你,无力感的你才是真实的你。

2
既惧怕亲密也惧怕分离的人

下午丫丫童鞋跟我讲:我感觉笨笨不像好人,他是一个阴谋家和性**。他对这个群体抱有多重的目的。
你们在做暴力分析吗?我说。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吧?丫丫说,他今天在群里讲了一个印度菩萨的故事,说是印度有个叫颇须多蜜的菩萨,专门以色度人,不管怎么样的恶人,只要和她同床共枕一次后,都会变成善人,我觉得这个故事分明是毒化社会,别有用心。还有他经常叫一个小女生媳妇,其实他跟人家才认识不几天。

我说,那个故事确实并不‘高尚’,借着这个故事,作者也包括复述者期望对群体进行一个情欲的投射性认同,但是期望进行认同和困于投射认同的关系中并不相同,前者可能是性渴望,后者则认为情欲关系是压倒一切的关系,其本人也沦陷于关系中。另一种可能是,有意而为想打造一个‘性’世界,这个就很难分析了,因为他不在局中,而是设局者。

那为什么要叫别人媳妇哪,是不是想引起群体成员的嫉妒哪?这是在局中还是局外?丫丫问道。

我觉得笨笨自我同一性没有修通,也有可能是俄狄浦斯期对父亲的身份认同不够。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时家庭中没有人担负起父亲的角色,他就不得不沉溺在单一亲密关系里,虽然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渴望分离与背叛,却找不到父亲与权威的靶子表达他的愤怒宣泄他的攻击性,那么长大以后他就可能把整个社会视为父亲予以反叛,这会造成他的叛逆期延长,甚至一直固定下来成为性格的一部分,他会处处试图挑战权威,撞击群众的底线,和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他既遏制不住的要表达他们的分离愤怒,又在心里合计着父母的底线到底是什么?这个事情通俗的讲就是:缺爹的总会找个爹来背叛,少妈的总试图找个妈妈来亲密。一个缺少父权威慑的家庭里,男孩潜意识里对亲密关系是既爱又怕的,因为正是亲密使他无法体验到分离,而他对分离也是既爱又怕的,因为分离意味着对亲密关系的哀悼,从没有过对抗体验的分离则像是一个人走在巨大的无依无傍的空虚中,既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又要独自去承担从未深度体验过的一切。

叫一个陌生女人媳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重新体验亲密关系,挑战群体权威主要包括男性,这样一个‘媳妇’的举动就让笨笨童鞋回到了他应该有却没有的完整家庭关系中,媳妇其实象征了亲密关系的客体母亲,群员其实象征了父亲身份的权威,所以笨笨潜意识里是想通过退行来完善自己,这更像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而不是精心编织的局。

3
与我共饮这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人们尽管自己也自高自大,却不喜欢自高自大的人,这是为什么哪?自高自大意味着你把一个坏的客体,一个愚蠢无能的客体投射给了别人,周围有多少人,你就投射了多少人,这种投射别人无法认同,于是就表现的对你不满,排斥。在投射者那里以爱为人师,乐于助人等形式被自我美化,这个时候,投射者把周围的人看成的是渴望他进行思想饲养的人,这种感觉依然不是很好,依然把人看低了,不管事实上他是否低,人们依然会感到不舒服。所以人际交往中潜意识里的攻击性往往是被期望排出谁高谁底而诱发的。

有的人明明是强者,却表现的很谦卑,我觉得这是假象,这个投射认同是假的,是个欺骗,但是谦卑总是投射了个聪明有力给对方,这换来了一团和气和很好的人际关系。为什么自高自大的人又这么多?这应该是社会处于竞争阶段的集体无意识,人们不由自主的要去竞争,要去分个高低,这样的人际交流就是战争,那这样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好起来,充满了攻讦,诋毁,最重要的是要想在战争中保持脆弱的自信,除了蔑视对方,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显然,在不了解对手的时候,所有的蔑视以及由蔑视而来的自信都是盲目的被幻想夸大的,奇怪的是这种幻想并不能刺激妄想症的产生,可见,这个投射应该是一种应急的临时性的,冷漠的网络人际关系,甚至人们作战完毕都想不起来和谁吵架了,哪有什么持续的被纠结的投射哪?哪这个投射就是虚指的,是大家在这样的社会里,这样的文化下,为了免除自己渺小,无能的刺激,而把这一坏的客体投给了世界。

这或许就是某位社会学专家所说的普遍的仇恨的由来。若干年前,我曾经极度的厌恶聪明的人,今天可以用投射认同来解释了,我厌恶的是毫无必要的竞争,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以二元为基础向上分裂的。分裂的越丰富越成体系,这个人看起来越够有阅历有经验有活力,这是我参照精神分析理论而得出的结论。

假如一个人基础的二元就是敌与我,好于坏,爱我与不爱我,那在情绪剧烈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二元他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很清晰,就像一道流星划过蔚蓝色的夜空。剧烈的情绪调动起一个基本的防卫心理,就是退行到自己的二元找到最坚实的自我阵地。

二元的世界已经足够丰富,足够容纳下地球上所有的人,一个青春期的人或者他的二元是美与丑,好看的女人,帅气的靓仔,是他二元的两极,而到了人格逐步稳定的时候,这个人格二元又可能变成对我有益的和无益的两种,这种人无疑是很自私,很自我的,无论以后他分裂的如何丰富,都改变不了他的心理地基。

认知疗法的强悍之处在于它可以直接操作人格的二元,直接对它进行修正,比如,把上面例子中的那个人的二元修正为:谈的来的和谈不来的,这样的二元在人际交往中就要和谐得多,有益的多,认知疗法很轻易就可以办到,现在咨询界已经不再强化共情的情,而是强化共情中的理,这样做是对的,值得提倡的,是根本疗法,而不是软绵绵的甜心糖安慰剂,等离开了咨询师,患者又沉入痛苦中。

如果不加改造,不进行分析,那只能投射来投射去,人就成了脑的载体,没有心,也有没有改善,这样的载体我做过几年,在我和我的一位女友恋爱中,我几乎承担了她宣泄来的所有的痛苦,一颗心的波动毫无顾忌向我倾轧过来,以后我开始在恋爱中变得自我,我体验到了做主角的感觉,而这全赖与我这个女人,她的名字叫做不受伤获益。再后来又有一个想这样的女人,被我拒绝了无数次,依然试图和我构建起这种投射与认同的关系,可是我已经清醒了。

4
语言的误区
我们是不是总把健康理解为没病?而不是功能正常,我们是不是总把完美理解为魅力或力量,而不是对自卑的恐惧?假如把形而上学看做一个标签,那么标签离开具体事物越远,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越专业,比如:我们把手足发热爱出汗标签为阴虚火旺,这就是形而上学的过程,阴虚火旺与手足发热爱出汗这个事情本身是存在距离的,什么是阴虚?什么叫火旺?需要层层予以解释,这就是距离。人们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把一个苹果命名为苹果,接下来把很多类似苹果的东西命名为水果,再把很多类似水果的东西命名为食物,命名似乎是人类的本性,但是越命名就越抽象,事实上名字已经距离事物本身越来越远了,在语言的作用下我们将越来越远离事情的本质,大脑就是个逻辑电路,人喜欢走电阻最小的地方,往往这时候心被绕过去了或者忽略了。

再举几个例子,有个成语叫自以为是,这是个贬义词,但事实上如果不自以为‘正确’,谁还会讲话和行动哪?但这个成语多少年来却被国人集体误读,成为一个只有判断价值而远离事物本质的空心词,类似的空心词,你这个‘王八蛋 ’,只是表达诅咒,并非指你是王八下的蛋,我是你大爷,也并非表示我很爱做你爸爸的哥哥,以占据你大爷的位置为荣,而是仅仅表达一种类似性侵犯的侮辱而已。

5
无论亲密关系还是分离关系舒适是关系的最高原则
集体要么同化一个人,要么排斥一个人。所以小圈子里,被排斥的个人可以选择分化集体或者满含热泪接受集体主义教育.最现实的办法是单独行贿,找个老大罩着。最牛的办法是用他们的时候,把他们当80后,不用他们的时候把他们当00后。先说找个老大行贿,这自然包括物质贿赂也包括精神贿赂,在全国人民都腐败的大背景下,这种腐败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可以提高社会认同感和自我确定感,人际关系这东西,就像找对象,有的搞便搞,没得搞也不要去强迫自己和别人,合不来有什么办法,那就保持距离,保护自己不受伤。再说第二层,用的着当80后,用不着当00后,这符合新媳妇进家门的原则,新媳妇对丈夫的态度就该这样才能治理住丈夫,所以这层的意思是如果不能搞关系由不得不在一起,那就搞权力。亲又亲不了,保持距离又做不到,不搞权力搞什么?再来说:团体成员间的相处原则是什么?老师说或者咨询师说的,大都是没有用的,他们一定会讲博爱,平等,友善,但是这没用,你到了一个团体中,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则,难道你还要在相处前普及下原则性的问题吗?所以,在这个险恶的世界里,你在一个团体中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我觉得应该以自己的原则去相处,我个人的原则就是:舒适,当然这是在大家所能想到的一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


6
既要警惕野心勃勃的人,也要警惕野心勃勃的人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16 21:20:17
没有文化,我们都是沙子,散落于浩淼的宇宙中。动物受到固定大小的胃部和固定时间的发情期限制,其欲望与人类相比几乎是静态的,而人类的欲望则是层层推进的,得陇而望蜀,永恒的唯有人类的欲望。然而有文化以来,人类却不断地否定自私的本性,逐步的强化其无私性,目的是什么哪?为全人类的生存发展而牺牲弱小,而其终极目的则是期望人类成为宇宙的主宰,从原始社会的简单分工到现在的社会化大生产无一不反映了人类意图成为地球乃至宇宙巨无霸勃勃野心,它势不可挡,犹如江水滚滚东流,从异族到他邦,从希腊到北美,从地球到飞天,伴随着人类视野扩大,人类从需要利他主义文化并制造出这种文化,整合了尽可能多的各种资源实现其不死欲望梦想。个体在利他文化的麻醉和制约下,自私之心渐渐地聚合在以亲情、友情、爱情、永生等为指向的价值道路之上,情感与责任一方面满足了个体的需求,一方面又成了的利他文化整合人类资源的催化剂,比如:爱情必然是文化意义上的,而且大多数也必然屈从与主流文化的要求(利他),即我们的价值大都是利他文化提倡的价值,以科技发展图谋主宰万物与永生,并医治‘人定胜天’的自卑。科技的最大危害在于其将个体与群体的敌我双方关系化为同一阵线,从而使人类的自私之心无可控制,是人类自私之心和个体自私之心的重合,合二为一后,人类就会聚合,从物理变化逐步的变成像化学反应一样,势不可挡,一声令下,就会爆发。所以科技越发展,人类的野心也越大,也越需要整合。最终,我们会化成一个怪兽身上的碎片,有效地执行他的每一个命令。

自私和无私,个体与群体,如果不存在斗争就没有法律没有道德,甚至没有文化,将自私之心和利他之心重合是科学技术干的的事情,是个极其危险地事情,一个社会向任何一方,都会有人有意见,但是一个科技即使是达到宇宙之外,也没有多少人会站出来反对,这就是潜伏在人内心之处的私心,与利他心重合的私心,他必将膨胀人类的野心,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万劫不复之深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6 22:29:58
这篇文章很高深。看了之后似懂非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