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本成本的增大,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贷款债权流动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如L.Bryan(1986)、 C.Cumming(1987)、C.Kizzia(1987)、吉野昌甫(1987)、T.Hanley与J.Weihtraub(1988)、G.Pennacchi(1988)、堀内昭雄(1987、1988)、馆龙一郎(1989)、张超英(1998)等人在其著作或论文中,就把对银行资本成本变动的分析,作为研究贷款债权流动化的首要动因。根据他们的分析,银行资本成本的扩大主要取决于自有资本比率等规制性成本的提高,以及来自金融资本整体成本上升的压力两方面的原因。
1.自有资本比例规制等金融管制的强化。20世纪 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欧美发达国家一些著名的跨国银行向发展中国家发放了大量的辛迪加贷款。但是,由于中南美和东欧各国大量的不良债权导致债务危机,以致过多债务累积不能偿还。一方面,对跨国银行的信用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信用能力的下降迫使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融资时,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利率。另一方面,使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陷入经营困境,并波及到国内银行市场业务。为了确保金融的稳定和安全,各国金融当局推出了银行自有资本比价规制、表外交易业务规制和专用准备金规制等管理规定。
自有资本比率是在账面上设定的资产负债表中自有资本与总资产的最低比例。由于自有资本的扩充能够有效地降低银行总资产的风险,特别是在国际债务危机严重时,许多国家都要求国际统一的自有资本比率管制。1983年5月,国际清算银行在其作出的巴塞尔协定中,就含有确立国际间统一的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提案。1987年1月,英美两国的金融管理当局发表了关于“以风险为基础的自有资本比率管制”的联合报告,该报告是在巴塞尔协议提案的基础上,提议其他国家银行也采纳美国和英国自有资本比率管制。随后,国际清算银行推出了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管制的国际统一标准(为8%)。随着自有资本比例的提高,各银行虽增强了自身抗风险的能力,但同时明显地增加了银行的资本成本,从而影响贷款成本的增加。由于银行中介成本大于市场中介成本,市场融资变得比银行贷款更加有利,因此,借款人就会偏好以证券发行来筹资。而银行为改善收益情况,就会增加对具有较低成本的资本的需求,利用资产的提前出售,能够将折现价格与其贷款相应的资本相比较,便于投资者对所要求的资产收益与银行的融资成本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