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1769 100
2010-11-19
国内高校的教师和博士生都会面临发论文、特别是在高级别期刊发论文的压力。所以很多人感慨说还是老外舒服,没有这种发论文的硬性指标的压力。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起码国外高校教师在应聘教职时,论文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只不过他们的压力不在“量”,而在“质”。比如香港的大学(香港的大学实行的制度跟国际接轨比较紧密,不同于国内高校),聘副教授或者教授,是需要在本领域的top(前10%)的期刊有论文发表才行。我导师的一个硕士后来去美国读了博士,现在在香港理工,由于没有top期刊的论文,十多年了还是讲师,当然香港高校里讲师的待遇也是很好的。显然,与国外和香港的这种极端重视论文的“质”的要求相比,国内多数高校教师(不是全部,现在北大等学校也开始参照国外高校的做法)压力还是要小很多的,起码多数人评副高正高的时候,没有要求必须在国内top的期刊有论文,“量”满足起来还是要容易的多。另外,国内现在仍然只重视“量”而不重视“质”的学校,大多是不入流的学校,好学校特别是名校现在还是非常看重论文质量的。可以想象,当国内高校都开始重视论文的质量,评职称必须要有top期刊论文时,很多现在在高校里的人将被淘汰出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19 08:46:29
这是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不是像国内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9 08:47:17
也是,应该追求质量。不过国内学术有点不太白。我看了某省市财经大学的科研成果,居然把发在《管理世界》上的短论,即最后面的那些只有二页的文章也称为一级权威,我实在无语。而别人发在《农业经济问题》上面的文章居然只是一般权威,看看文章质量,一目了然。
还有个问题是:国内各高校对期刊的认定不一致,有的认为某期刊很水,有的则认为很好,比如对《经济学季刊》的认定。但就从个人角度来看,国内二大刊(而不是三大刊或四大刊)应该是《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季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9 08:56:44
是啊,期待高校由量到质考核制度,这样就少很多的学术垃圾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9 09:02:56
中国人常以“一分价钱一分货”
外国人,以价格区分档次,质量以标准来衡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9 09:09:15
国外大学者有的可能一生就发表一两篇,但是这些往往是成名作。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国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几乎没有中国人获得,原因就不用解释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