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户籍改革是今年各地方的热点之一,从重庆的“土地换社保”,到广州的“积分换户籍”都在试图解决城乡差异问题。户籍本身只是一种登记制度,附着其上的各种权利和福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因素。从目前情况看,很多城市基本上是户口一迁了之,而背后隐含的社会不公仍旧不少,附着于上的权利差异并未完全消除。在我们看来,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户籍改革,而启动较早的成都模式则是更彻底的改革。
11月16日,成都市发布了《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预计到2012年,成都全域将实现统一户籍,城乡居民可以自由迁徙,并享有平等的教育、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与其他地方的尝试相比,成都的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建立起户口在居住地登记、随人员流动自由迁徙的统一户籍制度,实现户口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其次,农民进城不以牺牲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权为代价。成都市委统筹委副主任秦代红表示,农民可以带产权进城,就业、参加社保不以丧失承包地为前提,并完全尊重群众的意愿,不进城的农民同样享受**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同时,破除城镇居民到农村居住、生活、就业的障碍,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第三,破除绑定在户籍上的各种权利和福利,真正做到城乡统一待遇。《意见》还提出,建立统一就业失业登记,以及统一的失业保险待遇标准;在已经实现的城乡社保一体化基础上,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其他居民自主选择参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在我们看来,成都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本身不难,一旦相关经验成熟了,就可以为其他地方借鉴。但关键在于,真正的户籍改革必须给予城乡居民统一的权利和福利待遇,但问题就在于,**如何提供这些资源?说白了,**从哪找钱来实现改革的目标?
而这一点正是成都模式的核心所在。多次考察成都经验的北大教授周其仁认为:土地确权是城乡统筹的基础,也是推动户籍改革的基石。农民拿到自己的财产权后,面对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级差地租,自然会追求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更高的收入;等土地交易出去,就会到城里买房、工作。如此一来,户籍改革顺利在自愿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而**通过土地交易获得了收入,再解决户籍背后的社会福利就简单得多。反过来,**承诺农民得到户籍后可以享受背后的全套福利待遇,也会激励农民进行土地交易,给城市建设和改革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在成都农村考察后也发现,这套制度设计确实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农民愿意进城;二是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甚至有所增加;三是**财政收入实现较大增长。
不过,成都的这套做法能否为其他地方所借鉴呢?我们的结论是,有可能,但难度很大,而且并非短期内简单模仿就能实现。
第一,户籍改革的根本在农村土地,而这方面,成都握有中央给的“尚方宝剑”。2007年,国家批准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开的口子让成都能够相对自由地进行制度设计,在农村民主和土地问题上实施“深水区”试验。在这一点上,目前大部分地区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成都从2003年开始推进城乡统筹改革,迄今已经7年。其间,成都做了大量的制度铺垫。尤其重要的是,以建立乡村“民主议事会”为基础,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根基夯得牢靠,后续改革自然不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地方在土地流转背后利益的刺激下,激进而迅速的强制推动,“被上楼”、“血腥拆村”等现象就难以避免,11月10日国务院会议反对的其实就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第三,在本次正式实施户籍改革之前,成都就已经在城乡配套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成都市农村410所中小学、223个乡镇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全部进行了标准化建设,推动了城乡教师、医生互动交流,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在这样的基础上,城乡人口、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才能够避免盲目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冲击。
成都颁布的户籍改革方案已经具有突破性的理念和设计,之后的运行也会给各地提供难得的借鉴。但更要指出的是,成都模式有深层次农村改革的“花岗岩”基础,而且在对农民让利问题上解决得较好。其他地方如果不学习成都经验的核心,仍只盯着“土地财政”,将难以在城乡统筹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