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18 0
2010-11-19
大宗商品“低头”了。短短几天,工业金属和农产品价格指数已下跌逾10%,贵金属也大幅下挫。在美联储(Fed)新一波注资预期的诱导下,此前两个月,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攀升,一波回调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中国控制物价的威胁带来的可能不只是回调。   许多指标显示,大宗商品价格近期的攀升,更多地是受到流动性预期的推动,而非实际需求。尽管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但在整个危机期间与大宗商品价格保持联动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altic Dry Index),今年夏天以来却呈现下降之势。在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 8月底在杰克逊霍尔(Jackson Hole)提出会进一步实施定量宽松计划之后,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就开始了。道琼斯-瑞银指数(Dow Jones-UBS indices)显示,自那以来,工业金属价格累计上涨26%,农产品价格的累计涨幅更是高达40%。   但从边际角度来看,决定大宗商品价格并推动去年春天以来这轮反弹的是中国。金属价格在中国着手扩大货币供应后就立即开始飙升,但在中国关闭“闸门”后却未见回落,因为企业已获得了充裕的现金,足够维持几年的开销。   不过,中国的通胀目前已严重到不容忽视的地步——官方数字显示,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涨幅已超过8%。此外,中国的通胀问题还延伸到了美联储定量宽松计划无法产生效果的领域,例如鸡蛋价格——过去一年里已上涨了25%。   迫于物价上涨压力,中国**几乎已别无选择,只能采取极端措施迫使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他们的第一波暗示已经引发了一轮回调。不过,过去几天的下跌最终可能看上去只是一轮跌势的开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