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18 0
2010-11-28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一个提高市场需求,扩大市场的过程。一般而言,农民收入水平不如工人。农民收入的大部分不会用来购买商品。虽然卷入了市场,但其产品商品化程度并不高。也就是说,是自给自足的,这对急于扩张市场的资本家们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农民卷入城市,无论是受圈地压迫还是逐利的原因。大部分是要成为工人的,工人的收入水平比农民大大提高,工人是不能自给自足的,所需产品均需从市场购买。即使其货币收入大大高于农民,生活水平未必超过农民。工业化,城市化使资本家更为彻底地剥削劳动者,从而使市场扩大,商品需求提高。往复循环的需求提高过程,使得工业化进一步推进,农民进一步流入城市,而农村人口的减少,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也就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了,但他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却因之提高了。即使农产品价值不变,农村日益减少的农民也能因城市欲益增多的农产品需求提高收入。其中必有一个点,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持平,城市化因之不再继续。
以上是农村与城市的一般互动关系,农民变成工人,收入提高,并不是对农民的大利好。因为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没有了,受了资本家的管控,而工作时间大大增加。工人失业就等于失去了生存条件,而农民还有一份土地作保障。环境方面,城市与农村没法比,这不必赘述。总之,不能简单看收入水平,得出工人生活比农民好的结论。
城市化中,农民是受害者,被剥光了一切,成为无产阶级。而农村则逐步被资本主义的大农场所控制。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趋于持平,在资本主义下是农业工人与产业工人收入趋于一致,农业资本家获益于城市资本家相互平衡,而不是说农民提高是生活水平。
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到农民问题呢?诚然,生产力不高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面临着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同样的问题,即原始积累问题。而农民别无选择地成为积累对象。但社会主义不应野蛮地盘剥农民,而应将农民组成合作机构,有计划地实现向城市的转移,尽量少地侵犯农民利益。协调工农矛盾,保证工人生活水平是提高的。社会主义应当着眼长远,在城乡差别之间作出平衡。认识到城乡差别的消亡的结果并非城市化,而是兼取两者的好处。基于此,应避免大城市集群,对工业应分散,均匀配置,避免出现严重的城市问题。应已发展中小城市为主,使城市职能专业化,而非综合化。这貌似不合算,因为产业越紧凑,运输成本越低。但长远看来,这是优越的,合算的。因为资本主义城市化的结局可以想见,它们最终还是要走逆城市化的路线,以治理严重的城市问题。产业重新配置以及城市化中出现的严重“城市病”,其代价想必是不菲的,社会主义不必走这种类似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既然科学地预见了城市化的后果,就不如一步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