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11月17日报道】题:中国采取措施放慢食品价格上涨(记者 基思布拉德舍) 面对意料之外的通货膨胀加速,中国**今天宣布将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各类食品和棉花的价格上涨,并增加已经实行了价格管理的燃料的供应量。 中国消费品价格上涨主要限。
【美国《纽约时报》11月17日报道】题:中国采取措施放慢食品价格上涨(记者 基思·布拉德舍)
面对意料之外的通货膨胀加速,中国**今天宣布将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各类食品和棉花的价格上涨,并增加已经实行了价格管理的燃料的供应量。
中国消费品价格上涨主要限于食品和能源,**决策者希望不要再扩大范围。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是全球性问题。但是,它对低收入国家的影响尤其严重——生活必需品开支占据了家庭的大部分收入。按照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食品占去了家庭开支的三分之一。
**网站上的一份声明指出,国务院今天决定尤其要稳定粮食、食油、糖和棉花的价格。国务院说**还将增加加油站的柴油供应,并确保发电站有充足的煤炭供应。据官方通讯社报道,国务院还命令地方**及其他各级**机构提供临时补贴,帮助生活困难者应对价格上涨问题,并增加对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的补助。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宣布任何货币政策变化。西方经济学家建议中国应通过加息防止经济过热,同时应允许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从而降低进口食品、燃料及其他商品的价格。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18日报道】题:中国计划打响反通胀“保卫战”
中国表示,为抑制通货膨胀,准备对生活必需品实施价格管制,这是在恢复社会主义中央计划体制下的一项措施,进一步显示出中国领导人对通胀形势的警惕,此前,他们一直是通过加息等更为常规的手段竭力为经济增长降温。
周三国务院发表声明,承诺将使用行政手段抑制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为贫困人群提高福利支出,减轻价格上涨对其生活的冲击。这份声明似乎主要显示出中国**对通胀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担心。
尽管如此,管制措施增加了投资者的焦虑,他们担心中国将推出日益严厉的反通胀措施,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突然放缓。
【《澳门日报》11月18日文章】题:重视物价上涨 关心群众生活
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近期快速上涨,影响民生。引起中国官方的高度关注。在百姓为应对物价高企操心劳碌的时刻,中央高层近日密集表态,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
按道理说,粮食、蔬菜价格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中国今年粮食丰收,食品充裕,物价大幅飙升并无基础。当前迫切需要很好地抑制通胀预期,尤其不让游资炒作粮食等食品类商品。**部门应该实行更加有力的保障供应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消除民众生活恐慌心理,抢购现象就会大幅削减。
【香港《新报》11月18日文章章】题:中国战胜通胀谈何容易
以 “限价令”去压抑物价的升幅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内地的通胀可分为内部及外部两部分,要把通胀问题处理好并不容易。内部方面,内地新增贷款两年内达到17 万亿元人民币,热钱充斥令资金追逐各类资产,造成炒风四起;要令物价回落,人行需要大幅收紧信贷,惟碍于加息会引来更多热钱流向中国,且市场有人民币升值预期,故人行在收紧政策方面显得步步为营;另外囤积居奇情况严重亦是物价上涨的原因。
外部方面,美国的量化宽松措施令全球资金泛滥,热钱流向经济较好的国家导致相关国家的物价飞升。
虽然中国可限制热钱流入,惟透过地下渠道入境的热钱却不易堵截;面对当前的形势,中国要打赢这场通胀战争一点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