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3167 0
2010-12-04
摘要:发展都市农业和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文章在简要回顾都市农业和生态城市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发展都市农业与建设生态城市的协同关系视角,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昆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农业,生态城市,协同发展,昆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普遍出现了较为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竞争力的培育及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新昆明的建设和发展同样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急需寻求全新的发展模式以兼顾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当前的研究普遍认为,都市农业和生态城市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且两者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本文以此为依据,论述了昆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都市农业与生态城市都市
    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最初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其撰写的《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一词。随着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国的城市化发展,这些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和城市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对城市农业的研究,并不断完善其内涵,城市农业的概念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
  生态城市(eco-city,ecologicalcity or ecopolis)的概念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研究计划中被首次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k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美国生态建筑学家Richard Register认为,生态城市是生态方面健康的城市,它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并希望它们充满活力与持续力;美国学者Roseland认为,生态城市概念的含义包括了可持续城市发展、健康社区、社区经济开发、优良技术、生物区域主义、土著人世界观和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二、都市农业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协同效应
从上述都市农业和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和主要观点来看,两者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环境保护等共同主张,并具有许多共同的追求和目标,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城市的多功能需求、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及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等。由此可见,都市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必然是相互促进、互为依存,具有共同效果、互补效果和同步效果的协同关系。因此,都市农业与生态城市建设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都市农业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共同效果
    建设生态城市就要对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建立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都市农业不仅要为都市居民提供鲜美的农副产品,而且还要为人们带来新鲜空气、洁净水质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其成为都市的一块绿洲和“绿肺”,变城市的“热岛效应”为“绿岛效应”。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示范农业,创立市民农园、农业主题公园及开设各类农业观光景点,不仅塑造了现代生态城市的田园景观,而且还可以为市民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健身和体验的好去处,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中心城市和卫星城之间、卫星城相互之间,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带,保留和发展都市农业,引导城市与农田、绿地、水系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城乡生态系统网络,发展田园中的城市、城市中的田园。这样,都市农业就为城市蔓延设立了屏障,保障了整个区域和城市内外部的开敞空间。通过在城市边缘中心区以及控制区建设一些现代化的都市农业科技园区,加强绿化隔离带建设,使之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和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在空间上保障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二)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实现都市农业和生态城市的互补效果
    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有效地保障了城市居民对鲜农产品的需求,有助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生态城市持续、健康的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其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为提升生态城市的多样化和缓解城市压力创造了条件。生态城市的发展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实现了科技与自然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附加值;其技术、资本和市场的支持,有利于增强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为开展示范农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因此,都市农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乡景观融合;促使农民提高素质、增强市场化经营理念,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都市农业还能拓宽城市的就业途径,促进城乡社会稳定,共建和谐社会。
  (三)外部经济性的扩大,实现都市农业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同步效果
    首先,都市农业活动及产出具有准社会公共属性,包括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供给安全的食品安全功能是都市农业的价值内核。此外,都市农业还广泛地同环境质量、社会稳定、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及社会性别问题等密切联系。而这些范畴都带有准公共产品或准公共活动的属性,从而扩大了都市农业活动外部性的无意识性和无补偿性效应。其次,都市农业处于特殊的城市地理经济环境,扩大了各种利益主体的联系,缓和了各利益主体的冲突和矛盾。
  生态城市建设在实现自然系统生态化,将自然融入城市,城市归于自然的同时,还能实现社会系统的生态化和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其一,实现社会系统生态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建立社会的生态文明。人类有自觉的生态伦理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建设成一个尊重人权,保障人人平等、自由、诚信、道德及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环境。其二,实现经济系统生态化。经济系统生态化实质上是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复杂巨系统面对自然资源的紧缺和耗竭,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寻求资源的替代、推广绿色能源和稀缺资源应主要投向更高效益的用途,对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处理开发出新产品。
  三、昆明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现代新昆明建设提出,建设“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园林城市。2008年,昆明市委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富强昆明、活力昆明、文化昆明、生态昆明、和谐昆明”的目标,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将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现代新昆明建设成为以“一湖四环”、“一湖四片”和“一城四区”为载体,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步为标志,三大板块协调发展,集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入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成为经济景气指数高、文化特色浓、人居环境好、投资环境佳和社会安定和谐的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本文认为,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现代新昆明的建设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城市特色鲜明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生态城市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由于其共同的载体、共同的主张、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使得都市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必然是相互促进、互为依存,具有共同效果、互补效果和同步效果的协同关系。在现代新昆明建设的背景下,城乡统筹、长远规范和同步发展昆明都市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都市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
    都市农业依托城市强大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力量,实现了高产值和高效益。传统农业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低,且易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影响,是典型的弱势产业。而都市农业的发展却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都市农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为中心,把生产、流通、科技等环节紧密结合,实现生产专业化和集约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其次,都市农业的发展、示范,使长期习惯于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民学会了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经营能力,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使得农业处于一个较有利的经营位置,改变了其弱势地位。而且都市农业的休闲、旅游度假功能具有显著的本土特色,是一种无法进口的产业,较少受到国际贸易的冲击,能持续稳定地提高农民收入。再次,占昆明市总人口41%的农村居民,其生产的产业增加值却只占全市GDP的6.8%,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因此,统筹城乡发展,事关昆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应在坚持以“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化“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的思路指引下,把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全市特别是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昆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依托昆明市的科技优势、资本优势,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实现昆明市农业的产业优化升级,从而持续稳定地提高农民收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及和谐发展的新昆明建设目标。
  (二)发展都市农业有利于滇池治理和环境保护取得更大成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昆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规模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工业化进程对环境与资源造成的恶性损耗和严重污染使得城市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滇池的严重污染已成为昆明市创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的主要障碍。为此,昆明市委、市**把滇池治理作为昆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全力实施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并把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移滇池流域范围内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村劳动力,推进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求2008-2013年,滇池流域内的种植业、养殖业将逐步退出生产,产业发展将转向“一率、两转、一建”,即率先推进滇池流域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农业转产、农民转业,建设滇池流域生态保护区。
  滇池流域生态保护区包括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县、嵩明县、晋宁县和安宁市,面积6738平方公里,人口415万。其中,滇池流域核心区总面积2920平方公里,包括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和嵩明七个县(区)的43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农村人口73.4212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近四分之一,耕地面积55.43万亩,复种指数较高,种植业、养殖业相对发达,是昆明市蔬菜、花卉和养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2007年,滇池流域核心区农业生产总值为45.28亿元,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146.44亿元的30.9%。这使得滇池流域农业产业退出和调整成为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长远规划和精心细致的实施,这一调整必将对昆明市的系列特色优势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进一步恶化城乡矛盾。
  面对这一难题,如果以滇池治理和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为契机,长远规划,发展独具昆明特色的都市农业,则既有利于转移滇池流域范围内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村劳动力,推进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又有利于城乡统筹规划、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在优势特色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做强、新兴产业培植和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展都市农业不但能为城市提供美化绿化用的花卉苗种、观赏性的奇蔬异果,而且它的生产基地还可以成为市民的观光休闲地和绿色屏障。都市农业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充分表现了城市的现代气息,它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塑造城市的特色。新加坡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国以来,**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倡导花园城市运动,有计划地推进城乡绿化和特色园林建设,并资助创建具有观光旅游特色的都市型农业体系,一举成为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此外,都市农业的发展还可以使城市的“热岛效应”变成“绿岛效应”。
  (三)都市农业的发展利于增强城;市功能,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都市农业不仅要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施进行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优、新、特农副产品,而且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市容市貌、提供旅游休闲场所和进行文化教育等诸多功能,其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和功能的不断延伸,大大强化了城市的功能。都市农业还可以促进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互动发展,改变传统的农业人口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促进城市人口向郊区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双向流动,为缓解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条件。同时,都市农业的发展,将带动一大批农副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这将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昆明市的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1%,而城市化发展又严重滞后,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因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农副业仍将是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都市农业的兴起可带动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农业物流体系的日益完善,生产、加工、运输、仓储和销售等环节逐步配套,由此所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展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甚至城市失业人员,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收入。
  (四)都市农业的发展,将成为传统农业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昆明市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昆明市的发展不仅要实现新昆明建设的目标,还承担着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示范和龙头的重任。由于云南省多数地区农村经济欠发达,落、后的基础设施,分散聚集、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山地为主、高山、纵谷、丘陵、平原交错的特殊地形和地理差异,复杂多样的农业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分散、细碎的小本经营模式格局等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使得农业吸纳新技术的边际成本偏高,传统农业农民采用新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动力不足。而都市农业由于其自身优势,依托都市的高科技资源和资本市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都市农业经营的成功示范,降低了农民采用高新技术的风险,使新技术能较快地在农业中传播、辐射。通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昆明市在农业科技方面积累了许多优质资源,为都市高效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水稻旱育稀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优质粮食品种推广,肉牛、羊冻精改良,出口蔬菜、花卉及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扩繁,专用长效复合肥料及生物肥料的应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与动物疫病新技术应用,喷灌、滴灌、工厂化育苗等现代农业设施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加了科技含量,为促进昆明市农业从粗放型传统农业向集约、高效型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昆明具备了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和机遇
    都市农业的发展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作为支撑。(1)农业和都市的高度融合和较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2)现有农业相对的集约性和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3)农业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都市农业不仅是生产食物,而且还是美化环境、绿化市容以及观赏、休闲、体验、学习的重要产业,同时还具有服务生态、文化、社会、科研等多方面的功能。(4)高度的开放性和稳定的政策、法律环境。
  现代新昆明“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和昆明市农业产业的发展为其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昆明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基本形成了以宜良、石林、嵩明、禄劝和寻甸等为主的粮食、烤烟、蔬菜、花卉和林果优势生产区;以嵩明、寻甸、禄劝、宜良、安宁、富民和东川等为主的畜牧业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滇池流域范围内(五华、盘龙、呈贡、官渡、西山、晋宁及嵩明的滇源镇)的种植业、养殖业将逐步向宜良、石林、嵩明、禄劝、寻甸、富民和东川转移。(2)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2007年昆明市级扶持的147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为22.5亿元,销售收入为65.35亿元。农产品专业市场带动功能增强,以龙城、斗南为代表的7个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的农产品交易量达284.7万吨,交易额72.6亿元;蔬菜、畜产品、乳业、马铃薯、饲料等农产品加工规模逐年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比例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初具规模,截至2007年末,昆明市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5个、绿色食品89个和有机农产品24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迈出了实质性步伐。(3)新昆明建设及推进滇池流域城乡统筹的格局,使滇池流域的农业生产区将逐步融入城市经济圈,城郊农业的功能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城郊型农业的概念已容纳不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以优化美化环境为宗旨的园林绿化及生态休闲农业将成为发展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功能定位将向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发展,滇池流域的五华、盘龙、官渡、呈贡、西山、晋宁、安宁及嵩明县的滇源镇等县区的农业生产功能将逐步转向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及生态环境保护。(4)从都市农业的形态上看,昆明市在设施农业、示范农业和休闲农业等方面都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昆明市处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和泛珠江经济合作区域(9+2)两个国际、国内经济圈的有利结合部,具备农业对外开放和相互合作的良好条件,昆明市迎来了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市场机遇。
  四、结论和建议
发展都市农业和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协同学角度和协同效应的分析发现,都市农业的建设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显著的协同关系,我国城市发展应该把都市农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协同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建设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城市特色鲜明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发展,昆明市发展都市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具备了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条件和市场机遇。
  现代新昆明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与发展都市农业统一规划、协同发展,围绕滇池治理、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移滇池流域范围内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村劳动力,推进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契机,城乡统筹,培育优势,完善功能,发展具有昆明特色的都市农业。本文对昆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1)借鉴国内外,特别是我国其他城市发展都市农业积累的大量经验。(2)协调好发展都市农业与建设生态城市这两者的关系,统筹规划,协同发展。(3)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都市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4)立足实际,加强都市特色农业、优势农业的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昆明特色的都市农业。(5)加强**对都市农业的投入和引导,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供都市农业发展必要的科技、信息和人才支持。
     [作者介绍]卢启程(1974-),男,云南永胜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战略管理。



作者:卢启程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10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